
见“ 堂涂 ”。
亦作“ 堂涂 ”。亦作“ 堂途 ”。堂下至门的砖路。《周礼·考工记·匠人》:“堂涂十有二分。” 郑玄 注:“谓阶前,若今令甓裓也。” 贾公彦 疏:“ 汉 时名堂涂为令甓裓。令甓,则今之塼也,裓则塼道也。”《诗·陈风·防有鹊巢》“中唐有甓” 毛 传:“中,中庭也。唐,堂涂也。” 孔颖达 疏引 孙炎 云:“‘堂途,堂下至门之径也。’”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庸子乃掌堂涂之子,犹 周 王侯之子称门子。”
“堂涂”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建筑结构中的特定路径,其核心含义及解释如下:
“堂涂”指古代建筑中从堂屋正厅到门之间的砖砌道路,又称“堂途”或“堂涂”。例如《周礼·考工记·匠人》提到“堂涂十有二分”,郑玄注解为“阶前若今令甓裓”,即汉代称砖砌通道为“令甓裓”,相当于现代的砖路。
该词多用于描述先秦至汉代的建筑规制,常见于古籍注解和考据类文献,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建筑或训诂学时仍有参考价值。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诗经》原文及郑玄、贾公彦的注释。
《堂涂》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指的是堂屋内涂抹的彩绘,也指涂抹在室内墙壁上的画。
《堂涂》的部首是“土”,总共有11个笔画。
《堂涂》这个词最早见于《周禮·東方朔食犍為,南方朔食孟、鄭,西方朔食徐父,北方朔食邯鄲谷》:“邯鄲谷,旨饋堂涂,如湛陽伐柯。”
《堂涂》的繁体字是「堂塗」。
在古时候,有记录的《堂涂》的古汉字写法如下:
堂:十 + 土
涂:母 + 壺 + 一
1. 这幅《堂涂》的彩绘极具艺术价值,展示了古代文化的美丽。
2. 我们在堂屋内的墙壁上亲自涂抹了一幅《堂涂》,让整个房间更加有生气。
堂室、堂屋、彩涂、墙壁、彩画
彩画、壁画、壁饰
素壁、素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