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行旅的衣服。 唐 刘长卿 《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诗:“旧游成远道,此去更违乡。草露深山里,朝朝满客裳。”
“客裳”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客裳指行旅时穿的衣服,即旅客在长途跋涉或客居他乡时所着的衣物。该词由“客”(旅客、旅居者)和“裳”(古代指下衣,后泛指衣服)组合而成,强调旅途中的衣着状态。
该词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移使鄂州次岘阳馆怀旧居》:
“草露深山里,朝朝满客裳。”
诗中通过“客裳”被朝露沾湿的意象,暗喻旅途的艰辛与漂泊感。
多用于古典诗文,描述羁旅、思乡等主题,现代汉语中已罕见使用。
以上解释综合参考了沪江在线词典、查字典等权威来源的释义及例证。
《客裳》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客人的衣服"或"客人的服装"。
《客裳》由"讠"和"衣"两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2画。
《客裳》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礼仪文化。在古代,人们注重待客之礼,尊重客人、待客如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客裳"就是指客人穿戴的衣服。
繁体字中,《客裳》的写法依然是"客裳"。
在古代,"客裳"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结构基本相似。古代的《说文解字》也对"客裳"进行了解释。
1. 他穿着一身华丽的客裳,显得非常体面。
2. 当他迎接重要客人时,特意换上了一套鲜艳的客裳。
1. 客人
2. 衣裳
3. 客户
4. 客串
衣着、服装、外衣
主人的衣服、主人的服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