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一定的标准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以决定其升降赏罚。 章炳麟 《国故论衡·论式》:“ 晋 世 杜预 议攷课, 鎦毅 议罢九品中正……皆可谓综覈事情矣。”
(1).检查收成。《国语·周语上》“耨穫亦於籍” 三国 吴 韦昭 注:“言王亦至於籍考课之。” 汪远孙 《国语发正》:“《孟子》:‘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考课,即省敛也。”
(2).指征敛的优等。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徵求考课。”
(3).按一定标准考核官吏优劣,分别等差,决定升降赏罚,谓之“考课”。《东观汉记·张酺传》:“﹝刺史﹞考课众职。”《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自长以上,考课迁用,转以能升。”《旧唐书·职官志二》:“凡考课之法,有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正百官严考课之法》:“本朝以百官考课之法,属之吏部,内外官皆以三年为一考,六年再考,九年通考,始行黜陟之典,是则 有虞 之制也。”
(4).指考核学生的成绩。《新唐书·选举志上》:“吏民子弟学艺者,皆送于京学,为设考课之法。”
“考课”是汉语中具有制度性含义的复合词,指通过考核与评定对官员或从业者的政绩、能力等进行系统评价的行为。该词源于古代官吏管理制度,现延伸至现代绩效评估领域,其内涵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词义构成
“考”指审查、核验,《说文解字》释为“稽核也”;“课”原指按标准征收赋税,后引申为检验、督促(《汉语大词典》)。二者结合形成“通过标准检验以评定等级”的核心含义。
历史制度溯源
考课制度始于周代,秦汉形成“上计”体系,唐代《考课令》确立“四善二十七最”评价标准,宋代设审官院与考课院分掌考核(《中国历代考课制度研究》)。这一制度贯穿古代官僚体系,成为选拔、奖惩官吏的核心依据。
现代应用范畴
当代考课主要应用于公务员绩效评估,例如《公务员考核规定》要求从德、能、勤、绩、廉五维度进行年度考核。部分企业亦借鉴考课模式建立KPI体系(《现代行政管理学》)。
评价标准特性
传统考课强调量化指标与定性评语结合,如唐代以“善状”(德行)与“最状”(业绩)综合定等;现代则侧重目标管理法,通过数据化指标实现动态评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案例》)。
社会功能延伸
考课不仅是绩效工具,更承载社会监督功能。宋代范仲淹推行“明黜陟”改革时,曾以考课结果作为官员升降依据,体现“奖优罚劣”的治理理念(《续资治通鉴长编》)。
“考课”是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针对官吏政绩考核的重要制度,其核心含义和运作机制可归纳如下:
“考课”包含两层含义:
考课制度与铨选(官员选拔)紧密结合,通过工具理性强化官僚体系管理,既约束官员行为,又激励其勤政,成为封建政权维护吏治稳定的重要手段。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朝代考课的具体细则(如汉代“上计”制度),可查阅古籍或历史研究文献。
百非百里之命摆样子爆烞北岳区边执碧纱窗躃躠逋事倡楼秤盘子赐献大豆淡澉蠹丛濆旋棼杂佛手麦黼依格候龟将害疼鸿古滑轮组黄雀慧雨鹄书奸欺箭张狂驰子诓赚老成练达凛慄留话鸾幢谬字母艰佞谄挪步翩翩年少平头小样巾寝饿琼鸾七友取齐若或羶芗胜地深厉浅揭社团霜颅雪颔树敦水垢阗然潼滃橐中装崴磈巫马析酲觿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