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mous scenic spot] 著名的景色宜人的地方
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北方的一个避暑胜地
(1).制胜的地位、形势。《管子·七法》:“成功立事,必顺於礼义,故不礼不胜天下,不义不胜人。故贤知之君,必立於胜地。”《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凡车之死地有十,其胜地有八。”
(2).指形势有利的地方。《新唐书·王承元传》:“ 承元 据胜地为鄣,置守兵千,詔号 临汧城 。”《封神演义》第七一回:“营安胜地,寨背孤虚。”
(3).名胜之地。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东望平皋,千里超忽,信 楚 都之胜地。” 明 刘基 《养志斋记》:“ 华亭 在 松江 之滨,胜地冠於 浙 右。” 碧野 《白云·绿树·金花》:“那时, 鸡公山 与 北戴河 、 庐山 被誉为 中国 三大避暑胜地。”
(4).美妙的境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任诞》:“ 王卫军 云:‘酒正自引人箸胜地。’”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胜地汉语 快速查询。
“胜地”是汉语中常用的名词性词汇,指代自然环境或人文景观具有独特优势、吸引力的区域。《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风景优美或有古迹的地方”,强调其美学价值或历史价值(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从构词角度分析,“胜”含“优越、出众”之意,“地”指代地域,组合后突显地理空间的特殊属性。
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学,如谢灵运《山居赋》中“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赪楣,附碧云以翠椽”即描绘山水胜地的意境(来源:汉典网)。古代文人在诗词中常以“胜地”寄托情怀,如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既赞颂地理景观,又暗含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来源:国学大师网)。
现代语境下,“胜地”多用于旅游领域,例如:
需注意“胜地”与“圣地”的语义差异,前者侧重景观价值,后者多指宗教或精神领域的崇高场所。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特别标注二者不可混用(来源:商务印书馆官网)。
“胜地”一词的详细解释如下:
现代常用义
指著名的风景优美或具有特色的地方,常用于描述旅游、避暑等理想场所。例如:
古代含义
原指制胜的地理位置或形势,出自《管子·七法》:“故贤知之君,必立于胜地。” 这一用法在现代已较少出现。
如需更完整释义或古籍出处,可参考汉典()或沪江词典()。
避阱入坑乘人乘务员尘途畜産春贡从死登贤调润涤耳丁丑洞庭春放纵不拘伐人風立佛面竹负冤感喜圭衮告朔饩羊豪氂喝拦虹销雨霁黄竹筒花孽坚诚缄札假署究论久名向知据重苦辞崂山两本位制埒才角妙马挝匿逃遣兴人力戎盐如石投水如坐针毡桑榆晚景山朵神神鬼鬼诗版诗魂首策守押霜发鼠肚鸡肠水品俟分丝析发解宿雠岧亭退弃秃歪剌萧寺洗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