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絃筦 ”。1.弦乐器与管乐器。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功可象於图画,德可刻於金石,声可託於絃管,名可留於竹帛。” 唐 谷神子 《博异志·许汉阳》:“诸乐絃管尽备,其鸟再拜,女郎举酒,众乐具作,萧萧泠泠,杳入神仙。” 宋 韩维 《踏莎行·次韵范景仁寄子华》词:“辛夷花谢早梅开,应须次第调絃管。”
2.指弹奏丝竹;丝竹乐声。 前蜀 韦庄 《上行杯》词之一:“满楼絃管,一曲离肠寸寸断。”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德行》:“教以歌舞絃筦六博之艺,饰之以珠翠金玉衣服之具。” 明 谭贞良 《楼桑先主庙》诗:“枌榆存旧社,絃管尚纷纷。” 清 曹寅 《中秋西堂待月》诗:“直待满城絃管歇,渐分清影上屏山。”《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新人坐在花轿里,但听得大吹大擂,絃管喧杂。”参见“ 弦管 ”。
“絃管”是汉语中的古典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弦乐器与管乐器的合称,泛指各类乐器。例如:
代指音乐演奏或歌舞表演,常见于诗词中:
该词在不同文献中亦写作“絃筦”,属于古代文学中对音乐元素的雅称,常见于描写宴会、宫廷或文人雅集场景。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典文学研究或诗词赏析领域。
《絃管》是一个汉字词汇,它的意思是指乐器的管乐器和弦乐器。
《絃管》的拆分部首是“糸”和“竹”,它们分别代表“丝”和“竹子”。
《絃管》的总笔画数是14画。
《絃管》一词的来源是古代乐器的名称。《絃管》原本是指管乐器和弦乐器,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弦乐器。
《絃管》的繁体字为「弦管」。
在古代汉字中,《絃管》的写法可能会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形态和意义。
1. 他熟练地演奏着手中的絃管。
2. 这把絃管的音质非常优美。
1. 絃索:指乐器上的弦。
2. 絃乐:指用弦乐器演奏的音乐。
3. 管弦乐:指使用管乐器和弦乐器一起演奏的音乐。
1. 弦乐:与絃管具有相同的意思。
2. 练乐:指训练或练习弦乐。
木管:与絃管相对的乐器类别之一,指使用木制乐器演奏的音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