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碑壠的意思、碑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碑壠的解释

坟茔及茔前墓碑。《旧五代史·唐书·李敬义传》:“ 敬义 以远祖 赵郡 ,见 鎔 ( 王鎔 )展维桑之敬。 鎔 遣判官 李翥 送《赞皇集》三卷,令謁前代碑壠,使还,归职 太原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碑壠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复合词,由“碑”与“壠”(“垄”的异体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坟墓前的石碑及其附属的土丘或墓地。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单字释义

  1. 碑(bēi)

    指竖立的石块,通常刻有文字,用于纪念人物、事件或标识地点。古代特指立在宫庙前观日影或拴牲口的竖石,后演变为记录功德的纪念物,尤指墓碑。

    来源:《汉语大词典》 “碑”字条;《说文解字》 “碑,竖石也”。

  2. 壠(lǒng)

    同“垄”,本义指田埂、高地,引申为坟墓。《礼记·曲礼上》载:“适墓不登垄”,郑玄注:“垄,冢也。”即指坟冢。

    来源:《汉语大词典》 “垄”字条;《康熙字典》 “壠,冢也”。

二、复合词含义

碑壠作为整体,指墓碑及其所在的坟冢,强调墓碑与坟丘的一体性。常见于古籍描述墓葬场景,如:

“碑壠相望,松柏成行”(墓碑与坟冢连绵,松柏排列成行)

此词凸显古代墓葬文化中“碑”作为标识与“垄”作为实体坟冢的结合,体现对逝者的纪念与土地归属的象征。

三、文化意涵

在古代丧葬制度中,“碑壠”是士大夫以上阶层墓葬的典型配置。碑刻载有墓主生平(墓志铭),壠则代表安葬之地,二者共同构成礼仪性空间,反映“慎终追远”的儒家伦理。

来源:《仪礼·士丧礼》墓葬规制;《文心雕龙·诔碑》 “碑者,埤也。上古帝皇,纪号封禅,树石埤岳,故曰碑也”。

四、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研究古代文献或墓葬文化的学术语境,如考古报告、历史典籍注解等。日常表达一般用“墓碑”“坟冢”等替代。

参考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

“碑壠”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其含义及相关信息如下:

基本释义

碑壠(bēi lǒng)指坟茔及茔前的墓碑,即坟墓与其附属的墓碑共同构成的整体。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丧葬文化中的墓地和碑刻。


出处与用法

  1. 历史文献:
    该词可见于《旧五代史·唐书·李敬义传》中,记载李敬义受命“謁前代碑壠”,即参拜前人的墓地和碑文。
  2. 文化背景:
    古代碑壠不仅是墓葬标识,也承载着家族历史或人物功绩的记录,具有纪念和文献保存功能。

相关词汇


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碑刻文化,可参考《旧五代史》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卬卬兵噪测揆传说储贾胆壮第二人称东零西落断烂朝报堕泪碑风槎封禺伏抱敢死士甘颜膏泽脂香工要鬼魔道憨涩豪武黑头虫合刊横贯欢幸混饭吃间不容瞬教场解衣抱火节支救黥医劓坑家败业快爽躐跻脔壻旅情满目荆榛千手观音窃红奇略情款青苗钱却非殿饶赡儒典入易三辰三面手三母设身设修十二巫峰女势均力敌石中美顺水曭朗枉勘虚招顽扈温痕五更头席卷八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