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旧指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钱。《水浒传》第九一回:“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都是老弱虚冒,或一名喫两三名的兵餉,或势要人家闲着的伴当,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落得关支些粮餉使用。” 明 吴应箕 《江南汰胥役议》:“隶快之在官者,各有买窝之银,今所谓顶首也。往时不过以十计,近且以百计矣。”《醒世姻缘传》第八一回:“只是衙门中人,使了顶首,买了差使,家里老婆孩儿都指着要穿衣吃饭哩。”
(2).谓出钱顶承胥吏等职。 明 何士晋 《工部厂库须知·营缮司条议》:“各衙门吏书,例有顶首,挟重貲以供役,正欲藉此以酬子母,即舞文弄法,所不暇计。”参见“ 顶头银两 ”。
“顶首”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人或物体的顶端部分,尤指头部的最上部。从构词角度分析,“顶”本义为最高点,“首”指头部,二者组合后强化了空间位置的指向性。
在古籍中,“顶首”常被用于描述自然景观或人体特征。例如,《说文解字注》提及“山顶之首”可指山巅,明代《天工开物》则用“工匠束顶首”形容劳动者以布帛裹头的工作形态。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方言或文学创作,如闽南语中保留着“顶首”表示“顶端”的用法(参考《汉语方言大词典》)。
从词义演变角度看,“顶首”在佛教典籍《楞严经》中曾引申为“首要地位”,清代《日知录》则记载了“顶首银”的特殊用法,指古代学徒拜师时缴纳的礼金,体现了语义的社会化延伸。
“顶首”是一个历史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旧时指顶承胥吏等职位所需的费用
该词最早用于描述明清时期胥吏(基层官吏)职位转让时,接替者需支付给前任的一笔钱,类似于“顶替费”。例如《水浒传》中提到“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即用钱购买职位。
指通过支付费用顶替他人职位的行为
明代何士晋在《工部厂库须知》中提到“各衙门吏书,例有顶首”,说明这种现象在当时官场中较为普遍,甚至存在家族传承的情况。
补充说明: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水浒传》第九十一回或明代史料。
编余碧萝春搏执不任卜肆孱德成因词柄村闾丹碌胆意鼎府东抄西袭短牋访贤愤满高车驷马龟封豪风后尾幻形狐蛊浇懦警惧进贤退奸窘弊极幽军行块儿林黛玉陵驾灵仙临乾俚巷丽正修书院蛮触冒践门不停宾妙格弭散逆渠逆诈陪祭铺轨毬鱼三周色差珊瑚圣旨申控石阑势霎苕颖体宪完健微阙纤诡涎言涎语小暄胁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