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力役的意思、力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力役的解释

(1).以武力征伐。《穀梁传·僖公十九年》:“ 梁 亡,自亡也。如加力役焉,湎不足道也。” 范宁 集解:“如使伐之而灭亡,则淫湎不足记也,使其自亡然后其恶明。”

(2).劳役。《孟子·尽心下》:“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 唐 元稹 《酬乐天南行》诗:“跋家逃力役,连鏁责逋诛。” 清 孙枝蔚 《重修黄楼诗和五兄大宗》:“当时岂为游观美,此事须知力役轻。”

(3).征用民力。《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时民患上力役,解於公田。” 明 陆深 《传疑录》:“爵命崇则力役多,以天下为私奉,非至公之法也。”

(4).服役;干体力活。 宋 沉俶 《谐史》:“自今改前所为,但听老奴尽心力役,不二三年,旧业可復。” 明 姚士粦 《见只篇》卷下:“未几, 江 为 周吏部 力役运石,石故压 江 一足,果断。” 清 唐甄 《潜书·去奴》:“宫中之事,选粗健女子充之,以给力役,备非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力役”一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和现代引申义,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一、古代核心含义:官府征调的体力劳动

指古代统治者强制百姓承担的无偿体力劳动,属于徭役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现代引申义:体力劳动或强制劳动

在现代语境中,词义泛化,可指代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被强迫的劳动。


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

    释为“征用民力从事劳役”,强调其古代徭役属性。

  2. 《古代汉语词典》:

    注解为“以劳力供役使”,突出强制性特征。


参考文献

(注:因未检索到可公开引用的在线词典链接,来源标注以权威纸质文献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力役”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分析:

一、词义解释

  1. 武力征伐
    指通过军事力量进行讨伐,常见于早期文献。如《谷梁传》提到“如加力役焉”,强调武力征服的负面评价。

  2. 劳役
    指统治者强制征发的无偿劳动,属于古代徭役制度的一部分。《孟子》将“力役之征”与布帛、粮食并列为三种主要税赋形式。

  3. 征用民力
    强调政府调用民众劳动力进行公共工程或服务,如《汉书》记载民因力役繁重而荒废农田。

  4. 体力劳动
    广义上指从事体力活动,如宋代文献描述百姓“力役运石”的场景。

二、历史背景与演变

三、相关概念

“力役”在古代多指强制性劳动或军事行动,其内涵随历史变迁从武力征伐扩展至赋税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形态的特点。

别人正在浏览...

安怀崩籍标指别第餐布茶市车辖尺幅千里崇伟春酎窜身大嫂子地面辐射樊橑非极性键分鹿更立葛覃怪力乱神杭筏和姑后屏卉歙江海不逆小流江山如画角铁尽诚竭节金刚力士井冠精矿惊马竞销僦寓臼灶生蛙口疮矿税蓝图劳动节略行镂句噜嗦茫然自失女尚书起兵情人节任器蹂辚散州少先队员剩余价值市梢头湿疫鼠雀属通天来大挑尾头眠憸腐相说闲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