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台。古代一种边防设施。 清 龚自珍 《西域置行省议》:“ 嘉峪关 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如此其密也。”
燧堡(suì b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功能及历史演变三方面进行阐释:
本义指古代取火工具(燧石),引申为烽火信号。《说文解字》释:"燧,塞上亭守烽火者",特指边防预警系统。
指军事防御工事,《汉语大词典》定义为"用土石筑成的守卫据点"。
复合词"燧堡"即兼具烽火传递与军事防御功能的边防堡垒。
作为古代军事设施,燧堡的核心作用体现在:
在文学语境中,"燧堡"被赋予象征意义:
权威参考来源:
-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版)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版)
- 孙诒让《墨子间诂》(中华书局2001版)
- 军事科学院《中国军事通史》(解放军出版社2006版)
-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版)
- 王宁《中华文化关键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版)
“燧堡”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基本定义
燧堡指烽火台,是古代边防体系中用于传递军事信号的设施。通过点燃烟火(如狼烟)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递,起到预警或调度军队的作用。
构成解析
历史文献例证
清代龚自珍在《西域置行省议》中提到:“嘉峪关以外,镇将如此其相望也,戍卒如此其伙也,燧堡如此其密也。”,说明燧堡在清代西北边防布局中的重要性。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古籍原文或具体边防体系,可参考《西域置行省议》等文献。
悲激奔骛不子操筑钗头凤长局池干传素脆美杜鹏程恶色发媿犯科丰大沟溪官饭关由故家乔木孤苦零丁旱云衡岳火丞家当徼功胶让骄偷憍淫结托酒中趣聚观局念空挡狂友累劫乐嗟苦咄隶书留连忘返龙猪谬论旁敲侧击旁逸横出硗垤情人穹旻秋溜秋狝辁绋辁轮群生让贤沈鲍石椁世家子手戳属调天文单位铁杠五情无羞僧萧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