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抚拯救。《陈书·高祖纪上》:“日者昊天不弔,钟乱于我国家……上宰膺运,康救兆民。”
"康救"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其核心含义为安抚救助,特指君主或统治者对百姓的救济与扶持。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康救指通过赈济、安抚等手段解除民众疾苦,使其脱离困境。其中:
二字组合强调以安定为目的的救助行为,常见于描述君主对灾荒、战乱中百姓的救济。
语境特征
多用于古代政论或史书,体现统治者"拯民于水火"的责任。例如:
《尚书·周书》载:"王者康救万邦",指周王安抚救助天下诸侯百姓。
《宋史·食货志》提及地方官"康救饥民",即开仓赈济灾民。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
康救:安抚救助。
引证:
《尚书·周书·多方》:"惟我周王,灵承于旅,克堪用德,惟典神天,天惟式教我用休,简畀殷命,尹尔多方。" 孔颖达疏:"言周王善救众国。"(此处"救"通"康救"之意)
《古代汉语词典》进一步说明:
该词属君主仁政范畴,常见于描述赈灾、减免赋税等惠民政策。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
"时河朔饥,流民入境……命州县康救,全活者甚众。"
(描述官府对流民的赈济行动)
明代《荒政考》:
"人主当修德以应天变,亟行康救之策。"
(强调统治者需推行救济政策应对天灾)
在现代汉语中,"康救"已被"救济""赈济""扶助"等词取代,仅见于研究古籍或历史文献。其内涵可概括为:
以安定民生为目标的系统性救助行为,具有强烈的政治伦理色彩。
参考资料:
“康救”是一个汉语词汇,属于书面用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康救(拼音:kāng jiù)指安抚拯救,强调通过安定措施来解除困境或灾难。该词多用于描述对民众或社会的救助行为。
古典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陈书·高祖纪上》:“上宰膺运,康救兆民”,意为“贤能的宰辅顺应天意,拯救万民”。
构词解析:
该词属于书面语,现代语境中使用较少,多出现在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中。例如: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陈书》等古籍原文或权威辞书。
爱势贪财阿基米德晻忽熬清守淡白脰标竿鄙士仓皇失措禅钻踹知楚田打盘脚鲋鱼刚戾挂履贯知谷底盬盐涵意还可以虎箓角绮机格几经浸凌酒醒靓耀轹釜待炊忙身眇睨密户闵雨莫斯科年根皮重破拨巧言勤悴清调曲秦规琼林苑秋蜩衢陌沙门岛摄事奢遮世势寿险黍臛私臣私瘗所拟题襟铜权通玄兔缺乌沈瓦罂相疾小差霞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