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习知;熟知。《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第三折:“今日箇 濉河 边战退英雄辈,四海声名贯知。”
“贯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指习知、熟知,强调对事物或知识的透彻了解。例如《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中提到:“天下未定,孽类犹存,士民勤苦,诚所贯知。”此处“贯知”即表达对百姓疾苦的深刻认知。
语境与用法
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如元代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今日箇濉河边战退英雄辈,四海声名贯知。”形容声名广为人知的状态。
综合释义
该词由“贯”(贯通、贯穿)与“知”(知晓)组合而成,隐含“全面掌握”的意味,与现代汉语的“通晓”“熟稔”接近,但更具文言色彩。
其他说明
目前未收录明确近义词或反义词,具体语境中的替代词需根据文意调整。如需完整词典信息,可参考沪江在线词典等来源。
《贯知》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通过一贯的思考或实践去获得知识或认识。它强调持续不断地去理解和了解事物,使知识不断地积累和深化。
《贯知》中的第一个字“贯”是由部首“贝” 和音节“贯”组成,总共12个笔画;第二个字“知”是由部首“矢” 和音节“知”组成,总共8个笔画。
《贯知》一词来源于《论语》,其中孔子在论述学问的时候提到:“贯于无穷者,可以说是乎?”这里的“贯于无穷”即指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探寻事物的无限可能性,积累知识和认识的过程。
《贯知》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貫知」,字形相似,只是有一些笔画的差异。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贯字的形状和现代写法稍有不同,有些提笔和连接的地方略有不同。而“知”字的古代写法“至”,其形状与现代写法也有些许差异。
1. 他终身致力于贯知天文地理的研究。
2. 通过实践贯知,才能真正理解这门艺术。
3. 真正的学者应不断贯知,追求更高的知识境界。
贯通、贯穿、贯彻、知识、知晓、知音。
了解、领悟、明白。
困惑、迷茫、不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