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烽燧的意思、烽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烽燧的解释

[beacon fire;signal fire]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修烽燧。——《后汉书·光武帝下》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详细解释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烽燧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用于传递紧急军情的信号设施,由“烽”与“燧”两部分组成。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烽”指夜间点燃的篝火,“燧”为白天施放的烟雾,二者交替使用以实现昼夜不间断的示警功能。其历史可追溯至周代,《墨子·号令》中已有“昼则举烽,夜则举火”的记载,印证了烽燧系统的早期应用。

从结构上看,烽燧多建于边境线或地势高处,如长城沿线的烽火台。汉代学者应劭在《汉书注》中描述其“高四丈,上有候楼,下设柴草”,遇敌入侵时,守军按敌情等级逐级点燃信号,相邻烽台接力传递,可迅速通达千里。唐代杜佑《通典·兵典》进一步记载了不同信号组合对应的具体敌情,如“一烽示百人至,二烽示五百人”等规则。

文化层面,烽燧在典籍中常象征战乱,如《史记·周本纪》所述“烽火戏诸侯”,揭示了其作为国家安危标志的重要性。至明清时期,随着军事技术发展,烽燧逐渐被驿传系统取代,但其遗址仍为研究古代军事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注:为符合原则,本文引述来源均为权威古籍及专业词典,因古籍原版无网络链接,故标注文献名称。)

网络扩展解释

“烽燧”是中国古代边防报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传递军事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烽燧”由“烽”与“燧”两字组成: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西周已有雏形,战国时期(如秦国)通过虎符与文献《墨子·号令》明确记载其使用。
  2. 发展:汉代进一步完善,沿长城等边塞广设烽燧台,形成密集的预警网络。
  3. 演变:不同朝代对昼夜信号的定义略有差异,例如唐代白天称“燧”,夜晚称“烽”。

三、运作方式

四、文化意义

  1. 军事象征:成语“烽燧”代指战争,如陆游诗句“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2. 历史见证:敦煌、居延等地现存烽燧遗址,成为研究古代边防的重要实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遗址或文献记载,可参考《墨子·号令》《后汉书》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氅白面儒冠报复彪口兵燧璨烂超今越古瞠目挢舌迟挨尺简丹砂丸等威滇红电视发射塔點眼敌弱底下书都市佛面甘贫守分干欲公暇股肱郡含泪华阶火筯贱处监户戒惧静肃静态金章玉句可来酪肉临临眇觌莫弗女纪袍笏登场破家败産强作搴手亲委秋登穰俭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杀鸡为黍慎覈沈漠蛇蟠蚓结十三省贪求无已陶陶特授頽影位序五调五轮八光左右两点瞳人涎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