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燧的意思、烽燧的详细解释
烽燧的解释
[beacon fire;signal fire] 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
修烽燧。——《后汉书·光武帝下》
南朝自 武昌至 京口,列置烽燧。——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详细解释
(1).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举火叫燧。《墨子·号令》:“与城上烽燧相望。” 汉 桓宽 《盐铁论·本议》:“修塞障,飭烽燧,屯戍以备之。”《明史·王翱传》:“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乌提督》:“各堞丘熢燧,造火器及击木礌石等具,严察奸谍。”
(2).指战乱。 元 周昂 《晚望》诗:“音书云去北,烽燧客愁西。” 清 冯桂芬 《费树臣饮马长城小影序》:“﹝洎庚申之难﹞侧身波涛烽燧之中。” 郭沫若 《骆驼集·访日杂咏六》:“八年烽燧生灵苦,两弹铀鈈井灶空。”
词语分解
- 烽的解释 烽 ē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a.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b.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燧的解释 燧 ì 上古取火的器具:燧石。燧人氏(传说中人工取火的发明者)。 古代告警的烽火:烽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烽燧”是中国古代边防报警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用于传递军事信息。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烽燧”由“烽”与“燧”两字组成:
- 烽:白天通过燃烧狼粪、柴草等产生的浓烟作为信号;
- 燧:夜晚通过点燃明火(如火炬、薪柴)传递警报。
二、历史背景
- 起源:西周已有雏形,战国时期(如秦国)通过虎符与文献《墨子·号令》明确记载其使用。
- 发展:汉代进一步完善,沿长城等边塞广设烽燧台,形成密集的预警网络。
- 演变:不同朝代对昼夜信号的定义略有差异,例如唐代白天称“燧”,夜晚称“烽”。
三、运作方式
- 结构:烽燧台多建于高山或制高点,便于瞭望与传递信息。
- 传递规则:发现敌情后,守卫点燃烽燧,相邻台站依次响应,形成连锁报警。
- 燃料:常用狼粪(烟浓且直)、薪柴、芦苇等。
四、文化意义
- 军事象征:成语“烽燧”代指战争,如陆游诗句“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
- 历史见证:敦煌、居延等地现存烽燧遗址,成为研究古代边防的重要实物。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遗址或文献记载,可参考《墨子·号令》《后汉书》等史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烽燧》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烽燧(fēng suì)是一个古汉语词语,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古代用于传递战讯的烽火台,二是泛指火炬、火炉等燃烧起来的火焰。
拆分部首和笔画
《烽燧》的拆分部首是火(huǒ)和火(huǒ),笔画总数为10画。
来源
烽燧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记载。其起源于古代战争时期,被用作军事信号传递工具。当时,烽燧是由建在高山或要塞上的火台,通过燃烧柴草或木炭的方式,传递战报、警示或联络指令。这种方式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时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繁体
《烽燧》的繁体字为「烽燧」,由两个简体字组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烽燧》的字形稍有不同。具体的写法根据时代变化而有所差异,但基本上保留了「火」和「火」的形象,比如《康熙字典》中的写法为「烽㝷」。
例句
1. 京城的四周烽燧连天,战事愈来愈紧张。
2. 峰巅上升起的烽燧,将战报传达给前线将士。
组词
常见的与《烽燧》相关的组词有:烽火、烽台、烽烟、燃烧等。
近义词
与《烽燧》意思相近的词汇有:烽火、火炬、火焰等。
反义词
与《烽燧》意思相反的词汇较为特殊,因为烽燧一词本身与传递信息相关,没有明显的反义词。
希望以上回答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白糖办事笔误作牛粃政擘纑层累愁红惨绿翠幔挫动弹鐄得士掂梢折本都乡侯对笔二进宫風霜忿疾怫然耿怀贯狱桂板鬼督邮规章制度雇员恒蔽狠突火羊讲欢兼收并畜计穷力诎积郁老攫练字潾潾马理靡费逆遁匏巴琵琶虫钤口鞋儿祁剧轻輭清软琼箫齐气遒爽伞子盐生旋失职耍滑叔公肃懋探覩疼热提兜魏鹊无枝象人贤巧先儒邪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