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卫邦国。《国语·周语上》:“众非元后,何戴?后非众,无与守邦。” 韦昭 注:“元,善也。后,君也。戴,奉也。邦,国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乃命元子,代予守邦,爰以令辰,光膺册礼。” 宋 欧阳修 《谢赐庆历七年历日表》:“凡尔守邦之吏,皆蒙颁历之恩,匪以为私,盖遵彝典。”
“守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守卫邦国,但在不同语境中可延伸为更广泛的社会责任。以下是详细解释:
“守”指保护、守卫,“邦”指国家。字面意义是守卫国家的疆土,如《国语·周语上》记载:“后非众,无与守邦”,强调君主与民众共同承担国家防卫的责任。汉典等工具书将其直接解释为“守卫邦国”。
随着语义发展,“守邦”不仅指军事防卫,还包含维护法律秩序、社会和谐及人民安全的职责,例如宋代欧阳修提到“守邦之吏”需遵循法典以保国家安定。现代语境中,它被赋予“维护国家安宁和社会稳定”的广义责任。
“守邦”既是历史概念,强调国家防卫;也是现代价值观,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其内涵从“守土”扩展到“守责”,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集体安全的重视。
《守邦》是一个成语,它的意思是“保卫国家”或“维护国家安全”。这个成语源于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左传》,原文是“守辞保邦”。在这个片语中,“守”表示保卫或捍卫,“邦”指的是国家。
《守邦》的拆分部首是宀和邦,其中宀是表示房子或住处的意思,邦代表国家。
根据《康熙字典》的统计,《守邦》共有12个笔画。
《守邦》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左传》中的一个词语。它在文言文中的表达方式是“守辞保邦”。在繁体中文中,它的写法是「守邦」。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汉字的写法存在一些差异。对于《守邦》这个词而言,在古代的写法中,有一种常见的变体是将“辞”字写作“辭”,所以在古代有的地方也会使用“守辞保邦”的写法。
1. 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公民应牢记自己的职责,守邦卫国。
2. 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领袖,他们不畏强敌,坚定地守邦保国。
3.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团结一心,守邦护国。
1. 守卫:保卫、捍卫。
2. 守护:保卫、护卫。
3. 守夜:守卫夜间的安全。
保卫、维护、捍卫、护国。
侵略、攻占、破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