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当世之士;文士。《尸子》卷上:“身者,璽也。舍而不治,则知行腐蠹。使贤者教子以为世士,则天下诸侯莫敢不敬。” 汉 王充 《论衡·儒增》:“世士相激,文书传称之,莫谓不然。” 宋 曾巩 《上蔡学士书》:“噫!自 汉 降戾后,世士之盛,未有若 唐 也。”
(2).世俗之士。《孔丛子·陈士义》:“夫君子之交於世士,亦取其一节而已。” 三国 吴 韦昭 《博弈论》:“假令世士移博弈之力,用之於《诗》、《书》,是有 颜 閔 之志也。” 宋 沉作喆 《<寓简>序》:“ 庄周 氏疾夫世士之沉浊不可与 庄 语也,则託意於荒唐谬悠之説以翫世滑稽。”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世语我不接,世士我不逢。”
“世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当世之士/文士
指当代有德行、才能的人,常用于褒义语境,强调品德高尚与学识兼备。例如《尸子》中提到“使贤者教子以为世士”,即通过贤者教育后代成为杰出人才。
世俗之士
指普通或随波逐流的士人,略带中性或贬义色彩。如《孔丛子》中“君子之交于世士,亦取其一节而已”,暗示与世俗之士交往需有所选择。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扩展用例,可参考权威词典(如、5)。
“世士”是一个汉字词语,形容有才学而品德高尚的人。通常用来称赞那些具有社会责任感、修养良好、对人民有益的人。
“世士”字由两个部首组成,其中“一”是上面的部首,表示“世界”或“众多”;而“士”是下面的部首,表示士人。总共有7画。
“世士”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字林》一书,但其实际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先贤文人。在繁体字中,“世士”保留了同样的字形。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有所不同。例如,有些古籍将“世士”写作“世士”,但其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字相同。
1. 他不仅有深厚的学识,还是一位有担当的世士。
2. 这位年轻的医生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平易近人的态度,赢得了众多患者的尊重和爱戴,被誉为真正的世士。
世士的组词有:世道、士人、世人等。
世士的近义词有:君子、贤人、才子等。
世士的反义词有:愚人、庸才、小人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