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高耸。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乔岳峻峙,命世兴贤。”
(2).指耸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故宫北石柱》:“周垣峻峙,隅楼特起。”
(3).陡峭。 宋 张耒 《明道杂志》:“﹝ 黄州 ﹞去治无百步,有山入 江 ,石崖颇峻峙,土人言:此 赤壁磯 也。”
“峻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ùn z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高耸
形容山岳或建筑高而挺拔。例如南朝梁沈约在《齐故安陆昭王碑文》中写道:“乔岳峻峙,命世兴贤。”
(注:“乔岳”指高山,此处强调山势巍峨。)
耸立
指物体直立、挺拔的姿态。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描述:“周垣峻峙,隅楼特起。”
(描述城墙与角楼高耸矗立的景象。)
陡峭
形容地势险峻。宋代张耒《明道杂志》提到黄州赤壁矶“石崖颇峻峙”,即指山崖陡峭险峻。
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描述自然景观或建筑的雄伟形态。例如尝试用“小匡庐”的比喻体现“峻峙”的气势,但需注意其来源权威性较低。
如需进一步了解例句或用法,可参考《汉典》《大唐西域记》等文献。
峻峙(jùn zhì)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高耸或险峻。它的拆分部首是山(山字旁,意为山)和丿(撇或折),总共有11个笔画。
峻峙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用来形容高山或险峻的地形。在繁体字中,峻峙的写法是嶒峙。
在古代汉字中,峻峙的写法稍有不同。它的形状更加复杂,包括更多的部首和笔画。例如,它可以写成崖峙或巖峙等。
以下是一些使用峻峙的例句:
1. 这座山峰峻峙高耸,令人望之生畏。
2. 大自然的峻峙地形使得这个地区变得十分险要。
一些与峻峙相关的词语组合包括:
1. 崇峻:形容山峰高耸险峻。
2. 叠峰峻岭:形容连绵起伏、险峻多峰的山岭。
3. 峰峙:形容山峰高耸峻峭。
与峻峙意思相近的词语有:险峻、高耸。
与峻峙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平坦、平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