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峯的意思、鼇峯的详细解释
鼇峯的解释
亦作“鰲峰”。1.指翰林院。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一:“ 宋景文公 守 益州 ……为承旨,又作诗曰:‘粉署重来忆旧游,蟠桃开尽海山秋。寧知不是神仙骨,上到鼇峯更上头。’” 元 黄溍 《上都分院》诗:“暮投玉堂署,鼇峯屹中央。”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步趋丹陛,入鹤籞而知严;手校紫泥,临鼇峯而滋惕。”
2.指江海中的岛屿。因如巨鳌背负山峰,故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山语·灵洲山》:“ 西 北 二江之来,至 广州 ,先以 灵洲 为砥柱,次以 海珠 ,次以 海印 ,次以 禺珠 ,皆在水中央,所谓鰲峯也。”
词语分解
- 鼇的解释 鼇 á 同“鳌”。 笔画数:; 部首:黽; 笔顺编号:
- 峯的解释 峯 ē 同“峰”。 笔画数:; 部首:山;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鼇峯”(或写作“鳌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指代翰林院
“鼇峯”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古代翰林院的清贵地位。翰林院是古代文职官员的学术机构,因传说中巨鳌(神龟)背负仙山的意象,古人将翰林院比作“鳌峰”,寓意其高不可攀、如登仙境。
例证:
- 元代马祖常《上京翰苑书怀》诗:“谁知重见鼇峰客,飒飒临风鬓已星。”
- 宋代宋祁(景文公)的诗句“上到鼇峯更上头”,亦暗指翰林院。
二、地理名称:江海中的岛屿
“鼇峯”也指代形似巨鳌背负山峰的岛屿或山峰,多见于岭南地区的地理描述。
例证:
- 清代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广州附近的灵洲山、海珠、海印等岛屿被称为“鳌峰”,因其形态如巨鳌浮于水面。
- 广东龙川县曾有“鳌峰书院”,以地理特征命名。
“鼇峯”兼具文化与地理双重内涵:
- 文化象征:喻指翰林院,体现文人的崇高地位;
- 自然景观:描述形似巨鳌的岛屿或山峰,多见于岭南文献。
两种含义均通过神话意象(巨鳌负山)与文学表达相结合,展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性。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鼇峯》是一个古代汉字,它的意思是指传说中的巨大海兽或怪兽。以下是关于《鼇峯》的一些相关信息:
拆分部首和笔画:《鼇峯》的部首是从字形上来说,左边的部分可以算为犭,右边的部分可以算为穴。它总共有18个笔画。
来源:《鼇峯》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神话故事。它被形容为一种能够主宰海洋的巨兽,拥有无比的力量和威严。
繁体:在繁体字中,《鼇峯》的字形保持不变。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鼇峯》的字形有时会稍有不同,但整体上保持相似。
例句:没有提供例句。
组词:《鼇峯》作为一个独立的词语,它在组词中的使用较少。
近义词:没有提供近义词。
反义词:没有提供反义词。
希望这些简要的信息能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