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鰲峰”。1.指翰林院。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十一:“ 宋景文公 守 益州 ……为承旨,又作诗曰:‘粉署重来忆旧游,蟠桃开尽海山秋。寧知不是神仙骨,上到鼇峯更上头。’” 元 黄溍 《上都分院》诗:“暮投玉堂署,鼇峯屹中央。”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一:“步趋丹陛,入鹤籞而知严;手校紫泥,临鼇峯而滋惕。”
2.指江海中的岛屿。因如巨鳌背负山峰,故名。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山语·灵洲山》:“ 西 北 二江之来,至 广州 ,先以 灵洲 为砥柱,次以 海珠 ,次以 海印 ,次以 禺珠 ,皆在水中央,所谓鰲峯也。”
鼇峯(áo fēng)是汉语中的古语词,具有以下详细释义:
指传说中海上巨龟(鼇)背负的仙山,象征仙境或神圣之地。字形为“鼇”(巨龟)与“峯”(山峰)的组合,属会意字,异体字可写作“鳌峰”。
因唐宋宫殿台阶镌刻巨鳌纹饰,状元立其前受诏,故“鼇峯”代指科举功名巅峰,如“独占鼇头”(独占魁首)。
明清时期翰林院别称“鼇峯”,因其职掌文书、接近帝王,借喻文翰重地(如清代《鼇峰书院记》载福州书院名源于此)。
注:现代汉语中“鼇”已简化为“鳌”,但古籍及文化语境仍保留原字形。读音为áo fēng(ㄠˊ ㄈㄥ)。
“鼇峯”(或写作“鳌峰”)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鼇峯”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象征古代翰林院的清贵地位。翰林院是古代文职官员的学术机构,因传说中巨鳌(神龟)背负仙山的意象,古人将翰林院比作“鳌峰”,寓意其高不可攀、如登仙境。
例证:
“鼇峯”也指代形似巨鳌背负山峰的岛屿或山峰,多见于岭南地区的地理描述。
例证:
“鼇峯”兼具文化与地理双重内涵:
百里君八字军犇劣贬义词表暴唱戏陈痾丹砂诀的颅典故独运扼险发蒙解惑峯朵烽炉子扶柩更加耕垦歌云果粥皇德懽洽会刊混帐行子兼且吉昌旌弓进任衿要积水成渊朗镜兰亭序裂谷鬣疬厉行节约漏斗履系抹眉头巾睨然漂淫疲费平面波烞熚钱纸侨氓妾媵七志攘斥生自试射矢言爽失套调跳浮踢脚绊手徒政魏碑武官萧曹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