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苹婆的意思、苹婆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苹婆的解释

梵语bimba音译。苹果。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上苑之苹婆, 西凉 之蒲萄, 吴 下之杨梅,美矣。” 清 曹寅 《冲谷四兄归浭阳予从猎汤泉同行不相见十三日禁中见月感赋兼呈二兄》诗:“争似苹婆双院里,挥毫日日醉6*6*风。”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苹婆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苹婆(píng pó),又称“凤眼果”“七姐果”,是汉语词典中收录的一个名词,特指一种原产于中国南方的乔木及其果实。以下从释义、植物学特征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细解释:


一、词典释义与来源

  1. 基本定义

    苹婆指梧桐科苹婆属常绿乔木(学名:Sterculia monosperma),其果实可食用,种子形似凤眼,故得名“凤眼果”《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 名称由来

    “苹婆”为古梵语“bimba”(意为“果实”)的音译,见于唐代《酉阳杂俎》,后沿用为中文正式名称《汉语大词典》。

    来源: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


二、植物学特征

  1. 形态描述

    • 树形:高达10米,树皮褐黑色,枝叶浓密。
    • 果实:蓇葖果卵形,成熟时赤红色,沿腹缝线开裂,露出1-4枚黑褐色种子(假种皮黄色,可食)。

      来源: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2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

  2. 分布与习性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华南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常栽植于庭院或寺庙。其种子富含淀粉,可蒸煮、糖渍或入菜,风味似板栗《中国树木志》。

    来源:郑万钧. 中国树木志(第三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三、文化意涵与民俗

  1. 岭南民俗象征

    在广东地区,苹婆被视为“七姐诞”(七夕节)的祭品,因“苹婆”谐音“频婆”(佛经中寓意果实丰硕),象征多子多福《广东新语》。

    来源:屈大均. 广东新语(卷二十五)[M]. 清代刻本.

  2. 文学与别称

    古籍中亦写作“频婆”,如清代《植物名实图考》载:“频婆果,粤俗呼为苹婆。”其别名“凤眼果”源于种子开裂后形如凤眼,常见于民间歌谣与地方志。

    来源: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三十一)[M]. 清代道光刻本.


四、相关概念辨析


参考文献实体来源

  1.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汉语大词典》(缩印本)
  3. 《中国植物志》第49卷
  4. 《中国树木志》第三卷
  5. 屈大均《广东新语》
  6. 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
  7. 《汉语外来语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苹婆”一词的含义可从植物学、语言文化及药用价值三方面解析:

一、植物学定义

  1. 基本属性
    苹婆(学名:Sterculia monosperma)是锦葵科(原属梧桐科)苹婆属的常绿乔木,树高可达10米,树皮褐黑色,小枝幼时被星状毛。叶薄革质,呈长圆形或椭圆形,长8-25厘米,全缘无毛。

  2. 花果特征
    花期4-5月,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乳白色渐转淡红色,无花瓣,雄蕊多数;蓇葖果成熟时鲜红色,裂开似凤眼,故别名“凤眼果”。种子黑褐色,可食用,口感类似板栗。

二、名称来源与文化意涵

  1. 词源与别名
    “苹婆”古称“频婆”,源自梵语“bimba”音译,意为“身影”,指其果实形态优美。常见别名包括凤眼果、七姐果、枇杷果等,因地域和用途差异得名。

  2. 文学意象
    在古籍中,“苹婆”偶作成语,形容人年老体衰、容颜憔悴,但此用法较罕见,更多见于特定方言或文学比喻。

三、分布与用途

  1. 生长环境
    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喜排水良好的肥沃土壤,耐阴蔽。

  2. 食用与药用
    种子富含淀粉,可煮食或入药,具有温胃消食、解毒杀虫的功效;根、树皮等部位也可煎汤或外用治疗痢疾、皮肤病。华南地区常以叶裹粽,体现其饮食文化价值。

附:其他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闇夫白篷船百谱勃屑扯络赤根菜雏凤清声出生地主义词正理直賨钱弹棋等高种植彫摩彫题牴梧端月多私独任分辨躬履功率计公孙光缆海老汉儿泓涵候灰江西蜡介景决志老寡棱眼列队六石弓萌发翩联牵陷轻丧濡迟挼挱三轮省气神墟施翼书扉疏毛死而无怨遝冈复岭台司探戈挺切廷授同文共规王杨沃实先人后己县僮蒠菜鞋鞓谢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