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1)指 禹 、 汤 、 文王 。《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王逸 注:“后,君也,谓 禹汤 文王 也。”(2)指 太王 、 王季 、 文王 。《诗·大雅·下武》:“三后在天,王配於京。” 毛 传:“三后, 大王 王季 文王 也。”(3)指 虞 、 夏 、 商 三代的君主。《左传·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於今为庶。” 杜预 注:“三后, 虞 、 夏 、 商 。”(4)指 禹 、 契 、 后稷 。《淮南子·人间训》:“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 禹 凿龙门,辟 伊闕 ,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 契 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 后稷 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穀,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5)指 周公 、 君陈 、 毕公 。《书·毕命》:“惟 周公 克慎厥始,惟 君陈 克和厥中,惟 公 ( 毕公 )克成厥终。三后协心,同底于道。”(6)指 伯夷 、 禹 、 后稷 。《书·吕刑》:“乃命三后,恤功于民。 伯夷 降典,折民惟刑; 禹 平水土,主名山川; 稷 降播种,农植嘉穀。”(7)指 夏桀 、 殷辛 、 周幽王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下及三后,媱妃乱主。” 张载 注:“三后, 夏 、 殷 、 周 也。” 刘良 注:“三后, 桀 、 紂 、 幽王 。”(8)指 汉 之 宣帝 、 景帝 、 文帝 。《文选·陆机〈皇太子宴玄圃宣猷堂有令赋诗〉》:“三后始基,世武丕承。” 李善 注:“三后,谓 宣 、 景 、 文 也。”
(2).指 汉 代的三个皇后。《后汉书·王畅传》:“三后生自 新野 。” 李贤 注:“ 光烈皇后 、 和帝 阴后 、 邓后 ,并 新野 人。”
“三后”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种含义,均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指周朝的三位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指天子、诸侯、卿大夫(或指诸侯、卿大夫、士)
“三后”的核心含义是指代三位重要的君王或统治者群体。其中,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是最为通行和权威的解释,源于《楚辞》并经王逸注释确立;指周太王、王季、文王则是《诗经》学中的重要专指;而指不同等级的统治者则体现了古代礼制观念。在现代汉语使用和历史研究中,前两种含义更为常见和重要。这些释义均可在权威的汉语工具书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源》(商务印书馆)中得到印证。
“三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需结合文献语境。以下是主要解释:
禹、汤、周文王
见于《楚辞·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王逸注中明确将“三后”解释为夏禹、商汤、周文王,强调其德行纯粹。
周太王、王季、文王
《诗经·大雅·下武》提到:“三后在天,王配于京。” 此处指周朝三位先祖,即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历)和文王(姬昌),为周武王伐纣奠定基础。
虞、夏、商三代君主
《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载:“三后之姓,于今为庶。” 杜预注称“三后”为虞舜、夏禹、商汤,其后裔至春秋时已沦为庶民。
禹、契、后稷
《淮南子·人间训》以治水、教民、农耕之功,将禹(治水)、契(商祖,掌教化)、后稷(周祖,掌农业)并称。
《后汉书·王畅传》记载:“三后生自新野。” 李贤注指出,这三位皇后分别是东汉的光烈皇后(阴丽华,汉光武帝后)、和帝阴皇后、邓皇后(邓绥),均出自新野地区。
在部分文献中,“三后”也可能代指“天、地、人”三皇,或作为虚指表达“多位先王”的泛称,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分析。
提示:该词含义复杂,需根据文献时代和语境判断具体指向。若需深入考据,可参考《楚辞》《诗经》《左传》等原典及注疏。
案节跋前踬后辩灋蚕室狱朝阙充饥垂櫜楚明光春蔬瑳磨徂颜单特亶洲道家冬泳负版絝负荷负重含污割漆圪渣宫库宫旆公族大夫犷语孤军汉堡荒邨惠和贾长头蟼蟇儆省鞠穷讄祷鲮鲤梅花墅猛浪冥坐佞道遣哀千载一会起镖钦倾秦诿楚諈软厮禁勝地朔政素采螳蜋唐塞庭圃桐凤王辅湾然未可同日而语逶迂武城宰详平乡饮大宾嫌衅夏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