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兀卒的意思、兀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兀卒的解释

党项 语音译。 西夏 国主的自称。《宋史·外国传一·夏国上》:“﹝ 赵元昊 ﹞犹称男 邦泥定国 兀卒上书父 大宋 皇帝,更名 曩霄 而不称臣。兀卒,即吾祖也,如可汗号。议者以为改吾祖为兀卒,特以侮玩朝廷,不可许。” 宋 范仲淹 《答安抚王内翰书》:“今贵称兀卒,以避中朝,取 汉 唐 故事,如单于、可汗之类。”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 元昊 入寇,所至如入无人之境。后数年,力尽求和,岁增赂遗,仍改名‘兀卒’,朝廷竟不问。”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兀卒”是西夏国主的自称,源自党项语音译,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含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词源与音译
    “兀卒”是党项语的音译,在西夏国内被君主使用,汉语可译为“清天子”或“吾祖”。例如,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后改名曩霄)在与宋朝的外交文书中自称“男邦泥定国兀卒曩霄”,以表明身份。

  2. 政治象征
    这一称号类似匈奴的“单于”或突厥的“可汗”,是西夏君主彰显独立性的标志。宋朝官员认为其隐含“吾祖”之意,有侮辱朝廷之嫌,因此拒绝承认。


二、历史背景


三、其他解释辨析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到“兀卒”有“未经训练的士兵”之义,并称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但此说法缺乏权威历史文献佐证,且与西夏国主自称的记载明显冲突,可能为误传或引申义,需谨慎采纳。



“兀卒”主要用于西夏君主称号,体现其政权独立性,是宋夏外交冲突的焦点之一。其他引申解释需结合史料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兀卒的意思

兀卒(wù zú)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古代文献中。它有两个主要的意思。

第一个意思是指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的士兵。在古代战争中,身高体健的士兵常常被称为兀卒,以强调他们的战斗力和威慑力。

第二个意思是指行军途中的人员,特别是指官府行军时护卫的人员。他们常常要承担护卫、警戒、查看路况等任务。

拆分部首和笔画

兀卒的拆分部首是兀(wù),它属于上面的部首,表示身体高大。兀卒的总笔画数为17个。

来源和繁体

兀卒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春官宗人之仲》一书中。繁体形式为「兀卒」。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有所变化。兀卒的古体写法是「武俗」或「武足」。

例句

1. 他的身高体格,就像一位兀卒般令人印象深刻。

2. 他们头上戴着兀卒的帽子,显得威风凛凛。

组词

兀卒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成不同的词组,比如:

1. 兀卒帽:指兀卒所戴的帽子。

2. 兀卒队伍:指由兀卒组成的队伍。

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廊卒童卒

反义词:文弱、柔弱。

别人正在浏览...

蔼然仁者拜亲败却鸨妇保护接地北欧躃人鼻头出火笔砚猜谜藏垢纳污齿豁冲力踔起大理石当役道德习惯点天灯放浪富奸狗嘴吐不出象牙和而不同黑色红衣大炮黄墨黄涨会勘呼吁烬燃看详客佣空侗孔圣人旷女澜汗炼行灵阶厘盐龙湫路出茂林修竹免职那会儿盘翼蝠科片断貔子铺拉启节轻冶取代神助义和拳申奏摄勇私房话头陀碑图钉香亮纤密晓夕邪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