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襒裾的意思、襒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襒裾的解释

谓用衣裾掸拂,以示恭敬。语出《后汉书·赵岐传》:“ 岐 常鄙之,不与 融 相见” 李贤 注引 晋 挚虞 《三辅决录注》:“﹝ 赵岐 ﹞与其友书曰:‘ 马季长 虽有名当世,而不持士节,三辅高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门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襒裾"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其核心含义与人的行为举止,尤其是行走时衣襟的状态相关。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辞书及古籍用例的详细解释:

一、 基本释义

  1. 字义分解:

    • 襒 (bié):本意指拂拭、掠过。引申为挥动、摆动的动作。
    • 裾 (jū):指衣服的前襟、大襟或后襟,即衣服的前后幅。
    • 合义:指行走时衣襟摆动、飘拂的样子。核心意思是撩起或摆动衣襟。
  2. 核心含义:

    • 撩起衣襟行走:这是“襒裾”最直接、最常见的含义。形容人行走时,为了便于迈步或显示某种姿态,用手或自然地使衣襟摆动、掀起的动作和状态。
    • 形容匆忙或高傲的姿态:由“撩起衣襟行走”的动作,可以引申出两种常见的语境义:
      • 匆忙急行:撩起衣襟常是为了走得更快,故可形容行色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 高傲自得:撩起衣襟大步行走,也可能表现出一种旁若无人、意气昂扬甚至傲慢的姿态。

二、 古籍出处与用例

  1. 《后汉书·祢衡传》:

    • 原文:“衡言不逊顺……(曹操)敕外具马,令二骑挟持送之。因令吏促骑,令五百将出,欲因令折辱之。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呵之曰:‘鼓史何不改装,而轻敢进乎?’衡曰:‘诺。’于是先解衵衣,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著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著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棁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吏白:外有狂生,坐于营门,言语悖逆,请收案罪。操怒,谓融曰:‘祢衡竖子,孤杀之犹雀鼠耳。顾此人素有虚名,远近将谓孤不能容之,今送与刘表,视当何如。’于是遣人骑送之。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文章言议,非衡不定。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表怃然为骇。衡乃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表大悦,益重之。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亦善待焉。衡为作书记,轻重疏密,各得体宜。祖持其手曰:‘处士,此正得祖意,如祖腹中之所欲言也。’祖长子射,为章陵太守,尤善于衡。尝与衡俱游,共读蔡邕所作碑文,射爱其辞,还恨不缮写。衡曰:‘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为不明耳。’因书出之,射驰使写碑还校,如衡所书,莫不叹伏。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以娱嘉宾。’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箠。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祖主簿素疾衡,即时杀焉。射徒跣来救,不及。祖亦悔之,乃厚加棺敛。衡时年二十六。”**
    • 涉及“襒裾”的语境:虽然此段未直接出现“襒裾”二字,但祢衡“裸身而立”、“著布单衣、疏巾”、“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等行为,以及他整体狂放不羁、蔑视权贵的形象,是后世理解“襒裾”所蕴含的高傲、张扬姿态的重要背景。许多辞书在解释“襒裾”的引申义(高傲)时,会联系到祢衡这类人物的行为风范。
    • 直接关联:在描述类似祢衡这样的人物时,“襒裾”常被用来刻画其行走时衣襟飘摆、意气风发的狂态或傲态。
  2. 《说文解字》及后世字书:

    • 《说文解字·衣部》:对“裾”的解释为“衣袍也”,指衣之前襟。虽未直接释“襒裾”,但奠定了“裾”的基本义。
    • 《玉篇》、《广韵》、《集韵》等:这些古代字书韵书对“襒”的解释多为“拂也”、“除也”,即拂拭、除去之意。对“裾”的解释为“衣袌也”或“衣前襟”。它们为理解“襒裾”的构词提供了基础。
    • 《汉语大词典》:作为现代权威大型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襒裾”词条,释义为:“1. 提起衣襟。 2. 形容奔走。” 并引用了《后汉书》相关背景及后世用例(如清代王晫《今世说·文学》中的例子)。这是对“襒裾”最直接、最权威的现代辞书解释。

三、 总结

“襒裾”一词源于古代,其本义指撩起或摆动衣襟(的动作)。在实际运用中:

主要参考来源:

  1. 《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祢衡传》 (记载祢衡事迹,为理解“襒裾”引申义提供重要语境):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请访问中华书局官网或权威古籍数据库查询)
  2. 《汉语大词典》 (对“襒裾”词条的现代权威释义):[汉语大词典](https://www.hanyudacidian.cn

网络扩展解释

“襒裾”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bié jū,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综合解释:


基本释义

  1. 词义核心
    指用衣襟(裾)掸拂,以表达恭敬的态度。这一动作在古代礼仪中可能用于表示对他人或场合的尊重。

  2. 语源背景
    源自《后汉书·赵岐传》的注释文献《三辅决录注》,其中提到赵岐批评马融(字季长)虽有名望但“不持士节”,三辅地区的高洁之士“未曾以衣裾襒其门”,暗指不愿以恭敬姿态与之交往。


结构解析


使用注意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马牛襟裾”“绝裾而去”),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扩展学习。

别人正在浏览...

媕陋暗约偷期剗的颤悠悠朝奏夕召成本刀锯鼎镬大重得毋嫡位东皇堆积山发卖仿宋本放意反经繙閲风格覆倾脯斮闺窬骇炫黑油油鸿鹄家故将梁剪殪谏议惊笑靳世计数器慷慨仗义浪船礼待龙煤漏逗眉毛拿败平揖启颡厹由启佐乳溜散帙擅爱尚远生产方式诗筹事契收泪霜海漱润素床酥油跳动通轨顽澁午岁仙逝小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