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击髀的意思、击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击髀的解释

以手拍股。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当为再三读之,以代击髀而歌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击髀"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典故用语,其核心含义指代壮志未酬的愤懑之情。该词由两个语素构成:

  1. 击:本义为敲打,此处引申为拍击动作
  2. 髀:指人体大腿外侧,《说文解字》训为"股外也",即现代解剖学中的股骨部位

典故可追溯至《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注引《九州春秋》记载:刘备见髀肉复生而慨然流涕,自叹"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遂"以鞭杖击髀"。该动作成为后世文人表达英雄迟暮、壮志难酬的经典意象,如陆游《夜泊水村》中"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即暗合此典。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击髀"包含三层语义:

  1. 时间焦虑:通过肢体动作具象化时间流逝带来的焦灼感
  2. 功业意识:承载儒家传统"三不朽"的价值追求
  3. 英雄叙事:常作为历史典故出现在怀古、述志类文学作品中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体,常见于历史题材创作或学术评论,如钱钟书《管锥编》论及魏晋风度时曾引此典(中华书局1979年版)。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该词属于文言遗存,实际使用需结合具体语境,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修订版)"击髀"条目获取更详尽的释义与用例解析。

网络扩展解释

“击髀”是一个古代成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1.基本解释

“击髀”指以手拍打大腿的动作,常用于表达情绪激动或感慨时的下意识反应。

2.词源与出处

该词源自《诗经·大雅·文王》中的《鸿雁》篇:“击髀奋足,以距其门。”原意是用力拍打大腿后迅速行动,以阻止大雁逃离,后引申为情绪外露的表现。

3.使用场景

4.构成解析

5.总结

“击髀”通过具象的肢体动作传递抽象的情感,是汉语中生动表达情绪的典型词汇,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福百众罢社悲丧别处不羁不可揆度蚕簇承诏出语成章雌声达努节邓石如饤饾顶花皮发悟粉巾分岁干婚敢为敢做膏润哗世动俗哗世取名晦缺活火山坚强箭张鯨潮荆篮九缘开门揖盗客船劳动力逻辑性袤僻摹刻莫然谋智南庭狞狰浓荫蔽日叛道攀话磐石之安盘停讫了弱者三襕贴里舍本从末生别离素诚擡扛铁立推转汪精卫萎枯文阶显客闲磕牙消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