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手拍股。 唐 李翱 《答韩侍郎书》:“当为再三读之,以代击髀而歌焉。”
“击髀”是一个古代成语,其含义和使用场景如下:
“击髀”指以手拍打大腿的动作,常用于表达情绪激动或感慨时的下意识反应。
该词源自《诗经·大雅·文王》中的《鸿雁》篇:“击髀奋足,以距其门。”原意是用力拍打大腿后迅速行动,以阻止大雁逃离,后引申为情绪外露的表现。
“击髀”通过具象的肢体动作传递抽象的情感,是汉语中生动表达情绪的典型词汇,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记载。
击髀(jī bì),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古代官员用手拍击大腿,表示内心的悔过和悲伤。这个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髀(bì)和击(jī)。
髀,读音为bì,是一个具有“足部股部”意义的部首。它由“骨”和“骼”两个部首组成,形状像人的大腿骨,表示这个词与腿部有关。
击,读音为jī,是一个具有“打击、敲击”意义的部首。它由“扌”和“甚”两个部首组成,形状像手在打击的动作,表示这个词与拍击行为有关。
《击髀》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韩非子·喻老》。相传,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曾撰写了一篇名为《韩非子·喻老》的故事集,其中就有一篇讲述了一个官员因犯错而被贬斥的故事。该官员深感内疚和悔过,于是他用手拍击自己的大腿,表达内心的忏悔和悲伤。后来,人们就用“击髀”来表示道歉和自责的情感。
击髀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擊髀”,多用于中文传统文化的相关著作和文献。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击髀的写法可能会有变化。例如西汉时期,有一种写法是将“髟”(头发)放在“敕”(命令)下面,表示“命令剃发”。此外,还有一种写法将“敕”下面的“斥”(拒绝)改为“白”(白色),表示官员因遭贬斥而白了头发。这些古代汉字写法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击髀的理解和描述。
以下是一些使用击髀的例句:
1. 官员犯错后,他在家里击髀,表达内心的悔过之情。
2. 这位运动员因自己的疏忽导致比赛失败,赛后他击髀道歉。
击髀的近义词有懊悔、忏悔、自责,反义词则可以是不懊悔、不忏悔、不自责。
安常守故拜路尘半毡抱火厝薪砭俗潮白插销称意冲降带鱼地表跌停板鹅群蕃篱风谤改稿高肩担革刬沟通渠道郭泰船毁熸获致蹇士交底家无二主价银佳种节录菫色进善退恶近体诗妓妾考捶酷楚枯枝乐不可支离别猎鹿戮社訬婧亩丘蓬莪荗寝衾人海生烟石眼水田枢禁硕勋天家沱茶托宠顽谗豌豆嵬然文光污痕五老宪访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