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fuse;reject;decline]∶不答应;明确地表示不愿意做或不愿意
拒绝一项邀请,从而侮辱了一位朋友
拒绝请求给予帮助的呼吁
(2) [block]∶隔断;遏绝
(1).隔断;遏绝。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七:“故击搏豪强,拒絶宦寺,悉无所畏。” 明 李贽 《渔父》:“观其鼓枻之歌,逈然清商,絶不同调,末即显拒絶之跡,遂去不復与言,可以见矣。” 叶圣陶 《线下·孤独》:“愤慨的火焰虽经拒绝,还不免时常要偷偷地冒起来。”
(2).不接受,不答应。《东观汉记·郊祀志》:“羣臣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陛下輒拒絶不许。” 宋 范仲淹 《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若拒絶其意,则 元昊 今秋必復大举。” 清 李渔 《意中缘·诳姻》:“前日有人替他作伐,你就该应许了,为甚么又拒絶他!” 老舍 《骆驼祥子》十二:“ 祥子 本来不吸烟,这次好似不能拒绝。”
“拒绝”是现代汉语中表示明确否定态度的行为动词,其核心语义为不接受请求、意见或事物。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释义,“拒绝”指“不接受(请求、意见或赠礼等)”,强调主体通过语言或行动对他人提议的直接否定。
从语义构成分析,《汉语大词典》指出,“拒”本义为抵御、抵抗,“绝”则含断绝之意,组合后形成“明确切断接受可能性”的引申义,多用于正式场合或人际交往中表达立场的场景。相较于近义词“推辞”,《同义词大辞典》强调“拒绝”具有更鲜明的态度指向性,通常不留协商余地,例如“拒绝贿赂”比“推辞邀请”所展现的决断程度更强。
在具体应用中,《现代汉语应用例解》列举了两种典型用法:一是作为及物动词直接接宾语,如“拒绝无理要求”;二是构成“拒绝+动词”结构,如“拒绝参加活动”,此时需注意与“谢绝”的语体差异,前者多用于书面语而后者更显委婉。
“拒绝”是一个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核心含义和用法:
指不接受、不答应他人的请求、要求或事物。例如:“她拒绝了公司的加班安排”“他拒绝透露更多细节”。
动词(主要用法)
表示主动否定的行为,如:
名词(较少见)
描述被否定的状态,如:“他的拒绝让谈判陷入僵局”。
近义词:回绝、推辞、婉拒
(“婉拒”更强调礼貌性,如:“她婉拒了媒体的采访”)
反义词:接受、同意、接纳
(如:“他接受了道歉”与“他拒绝道歉”形成对比)
心理学
指心理防御机制,例如拒绝承认失败(“他拒绝面对现实”)。
生物学
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称为“免疫拒绝”。
网络用语
“秒拒”形容快速拒绝,常见于社交场景(如线上交友)。
如需更详细的语义辨析或特定领域用法(如法律条文中的拒绝权),可提供具体场景进一步探讨。
百子铃迸流冰罗怖畏侧聆痴虫出水大吉到耳彫云跌剥斗缝二十四宾客发麪诽訾奉差风火事風起雲布浮肥浮力盖世太保干索合伙横夭钧金束矢举武狂风恶浪来宜离弦李膺杯录用毛毛虫祢生撇曳被发详狂羌戎七托八转区区仆仆如荼如火散利生物制品十二牧豕豪失期四知松和宿遇腾榜特使题凡鸟外骛婉笃位地猥辱无捻指五日萧关枭示绡素鰕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