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拒捍 ”。抵抗,抗拒。《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十九年夏, 雒城 破”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蜀 陈术 《益部耆旧杂记》:“ 刘璋 遣 张任 、 刘璝 率精兵拒捍先主于 涪 ,为先主所破。”《唐律疏议·捕亡·被殴击奸盗捕法》:“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杀之。”《元典章·刑部四·因奸6*杀人》:“捕罪人已就拘执,及不拒捍而杀或折伤之,各从鬭杀伤法。” 清 黄宗羲 《吴处士墓碣铭》:“君奋桑枢褐寒之下,而急人之急,至於骨肉拒扞,壮节凛然。”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拒扞汉语 快速查询。
"拒扞"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主要用于军事防御语境,其核心含义为抵御、抗拒、捍卫。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义项与用法:
拒(jù)
扞(hàn)
拒扞(jù hàn)为同义复合词,强调主动抵御外敌或外力侵扰,常见于古代军事文献:
《汉书·爰盎晁错传》:
"以备边境,以制四夷,以安中国,以拒扞外敌。"
(指修筑边塞以抵御外族入侵,护卫中原安定。)
来源:中华书局《汉书》点校本
《后汉书·南匈奴列传》:
"屯兵要塞,拒扞北虏。"
(驻军于关隘,抵御北方胡虏的进犯。)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
"拒,捍也……扞,亦捍也。二字互训,义同力敌。"
(段玉裁指出"拒"与"扞"互为训释,均表强力抵御。)
"拒扞"作为古汉语军事术语,凝结了"武力抵御"与"主动防护"的双重内涵,其语义在历史文献中高度稳定。现代汉语虽少用该词形,但"拒捍""抵御"等衍生词仍延续其核心意义,成为描述抗争与守护的经典表达。
“拒扞”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ù hàn(),其核心含义为抵抗、抗拒。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拒扞”亦写作“拒捍”,由“拒”(抵抗)和“扞”(同“捍”,保卫)组合而成,表示通过抵抗或对抗来抵御外部的压力或攻击。
用法说明
《三国志》注引
《益部耆旧杂记》记载:“刘璋遣张任、刘璝率精兵拒捍先主于涪”,指刘璋派兵抵抗刘备的进攻。
《唐律疏议》
提到“持仗拒捍,其捕者得格杀之”,指持有武器的抗拒行为,抓捕者可将其击杀。
《元典章》
记载“不拒捍而杀或折伤之”,区分了抵抗与不抵抗情况下的法律责任。
“拒扞”是一个历史色彩浓厚的词汇,多用于描述武力抵抗或法律层面的抗拒行为。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体用例,可参考《三国志》《唐律疏议》等文献来源。
罢劳包囊薄葬北碑南帖不用惨剧差科头初潮呆小症低能法部放斥放堂封树寡欲归塘还少红緑帖荒怠幻世诨话火烧祆庙僵胔阶閤进俸静漠极天罔地九幽可怜许枯率两广丘陵霖漉逻车谬见脑根平定皮钱破荒青神青丝编屈避柔冠儒将射御世宝霜蹄四史琐结态势谈噱谈士同俦铜芝晚途乌臼雾茫茫小道辖统亵翫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