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素无华的装饰。《易·贲》:“上九,白賁无咎。” 王弼 注:“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在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 唐 武则天 《改元光宅赦文》:“宜从白賁之象,以辅黄中之运。” 明 张居正 《贺傅少崖少司寇三品奏最序》:“盖 孔子 筮而遇白賁之繇,曰舍之,谓其徒白而无采也。” 章炳麟 《与王鸣鹤书》:“其绪言为文辞,竺学而不文,白賁也。”
“白贲”是一个源自《周易》的词汇,具有多重文化内涵,以下是详细解释:
朴素无华的装饰:指去除繁复修饰,回归本真状态。该词由“白”(象征纯洁、素净)和“贲”(原指华美装饰)组合而成,强调“饰极返素”的哲学思想。
在《周易》贲卦的第六爻(上九爻)中,“白贲,无咎”意为:以纯白素朴为饰,可避免灾祸。其核心观点包括:
概念 | 内涵 |
---|---|
贲卦 | 探讨文饰与本质关系的卦象 |
饰极反素 | 修饰到极致后回归朴素 |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周易》贲卦注解或美学理论中的“极简主义”思想。
白贲(bái bì)是由“白”和“贲”两个字组成的词汇。下面将介绍该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词汇的信息。
“白”字的拆分部首是“白”,笔画数为5; “贲”字的拆分部首是“贝”,笔画数为7。
“白贲”一词来源于古代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猪皮。 在古代,人们常常将猪皮熟化、漂白、磨光,然后使用它作为载体,用来记载重要的文字或描绘仪式上的图案。所以,“白贲”可以视为一种象征意义的词汇。
“白贲”的繁体字为「白貝」。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到“白贲”一词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可能有所变化,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也会出现不同的写法。但基本上,按照现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我们可以推测“白贲”的古字形大致与现代相似。
以下为一些使用“白贲”的例句:
1. 这幅画是用白贲绘制的,非常美观。 (This painting is drawn with white parchment and looks very beautiful.)
2. 在古代祭祀仪式上,人们常常使用白贲来记录重要的祭文。 (In ancient ceremonial rituals, people often used white parchment to record important sacrificial texts.)
除了以上内容,与“白贲”相关的其他信息包括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由于篇幅限制,无法一一详述。但你可以使用在线工具或字典查询相关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