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抉择;择取。 唐 陆龟蒙 《书<李贺小传>后》:“吾闻淫畋渔者谓之暴天物,天物既不可暴,又可抉擿刻削露其情状乎?” 宋 司马光 《进<资治通鉴>表》:“徧閲旧史,旁采小説,简牘盈积,浩如烟海,抉擿幽隐,校计毫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愿云<四客政论>》:“莽莽亡国史中,抉擿探索,多有可资后世之寻味者。”
挑剔;揭发。《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元年》:“尚书郎 乐安 廉昭 以才能得幸,好抉擿羣臣细过以求媚於上。” 胡三省 注:“抉,一决翻,挑也;擿,他歷翻,发动也。”《续资治通鉴·宋哲宗元祐元年》:“ 惠卿 方其无事,已一一收録以备缓急之用,一旦争利,随相抉擿,不遗餘力,此犬彘之所不为,而 惠卿 为之。” 清 陈田 《明诗纪事己籤·李攀龙》:“经义寡稽,援据失当,瑕疵晓然,无庸抉擿。”
“抉擿”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抉”与“擿”两个动词性语素并列构成,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根据《汉语大词典》及古典文献用例分析,其核心含义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揭露、挑剔
“抉”本义为挑出、挖出(《说文解字》:“抉,挑也”),“擿”通“擿”,读作tī时指揭发(《广雅》:“擿,发也”)。二字连用表示深入揭露弊病或刻意挑剔细节,如《新唐书·李绛传》载“擿奸抉蠹”,即指揭露奸邪、剔除腐败。该用法多用于批判性语境,强调对隐藏问题的深入挖掘。
选择、摘取
在部分文献中,“抉擿”引申为有目的地筛选精华内容,如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提及“抉擿菁华”,即指从庞杂材料中提炼精要。此处词义偏向中性,与“抉择”“擿藻”等词存在语义关联,体现对文本或事物的主动辨析过程。
古典文献例证:
《淮南子·要略》中“擿掇遂事之踪,追观往古之迹”一句,高诱注“擿,抉也”,佐证二字互训关系;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亦用“抉擿隐伏”形容对史实的考据,印证其考辨内涵。
参考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
“抉擿”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需结合语境:
抉择与择取
指从复杂事物中挑选精华或关键部分。例如:
挑剔与揭发
含贬义,指刻意揭露他人过失或细节问题。例如:
建议结合具体文献判断词义,若需深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原始用例。
八部白悬悬汴京鼈封薄待不动产残军败将孱拙刀背倒悬之急遁五方才赋币服义高耸棺盖古厝归袖故伎孤嫠鸿醇红糟后廷简佩艰迍静专禁籍金玦就日瞻云酒觞孔约两社里带扪参历井命材难处偏离鈚子箭破荡抢救傔人乾酢酒契讬凄微区田人平溶度扫尾闪红扇坠深遯双重性説家克计叹逝天壤之隔僮御驼囊仙宇小满邪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