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凉德的意思、凉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凉德的解释

(1).薄德,缺少仁义。《左传·庄公三十二年》:“ 虢 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周书·王轨传》:“皇太子仁孝无闻,復多凉德,恐不了陛下家事。” 清 方苞 《书杨维斗先生传后》:“ 汉 、 唐 、 宋 、 明 舍二三谊主而外,乱政凉德,姧人败类,无世无之。”

(2).后世多用为王侯的自谦之词。 南朝 陈 徐陵 《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岂在余凉德,书不尽言。” 唐玄宗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以凉德,承嗣丕基,十八年於兹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凉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德行浅薄、缺乏仁厚之德。《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薄德,缺少仁义”,该释义源自古代文献对统治者或士人道德品行的评判标准。

从构词法分析,“凉”在此处取“微薄、寡少”义,与“德”组合构成偏正结构。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载“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此处以“凉德”批评虢国君主德行不厚。唐代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注解:“凉者,薄也。言道德寡薄也”,进一步明确了其训诂依据。

在具体使用语境中,该词多出现于史书与政论文章。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后周世宗“常恐凉德不终”,体现君主自谦德行不足的用法。清代赵翼《廿二史札记》论及“凉德之君”时,特指治国能力与品德俱缺的统治者,这种用法在二十四史的帝王本纪中具有典型性。

现代权威辞书如《辞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均延续了传统训诂结论,强调其作为书面语的属性。在当代语言生活中,“凉德”一词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研究、传统礼仪文化讨论等专业领域,例如儒学研究中常用该词分析古代政治伦理思想。

网络扩展解释

“凉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1. 薄德、德行浅薄
    指缺乏仁义或道德修养不足,常含贬义。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二年》提到“虢多凉德”,即批评虢国统治者德行不厚。

  2. 王侯的自谦之词
    后世多用于君主或权贵的谦称,如唐玄宗在《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中写道:“凉德惭先哲”,以“凉德”表达自谦。


二、出处与演变


三、用法举例

  1. 批评他人:
    “乱政凉德,奸人败类”(清·方苞),指政治腐败、德行缺失。
  2. 自我谦逊:
    唐代帝王或文人在诗文中以“凉德”表达谦卑,如玄宗诗句。

四、注意点

别人正在浏览...

百工衙白石仙半纸暴厥背坏偪隘边政不带音惨怖操嗔燀威创筑大饼掉皮地理环境决定论断岸都甸蹲坑反人风雅感遇诗告身圪节孤傲果腹黄芽菜火性骄穉凈发几时九山老劣腊田泪涟涟练形术莲舟刘项龙眉緑萍马哈粘糊牛识字皮弁草岨崄取诸宫中入转擅业沙潊折步事刃矢死不二手足送往迎来碎瓦穨垣王维王载无可名状夏狄席不暇煖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