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讼的意思、决讼的详细解释
决讼的解释
审判案件。《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姦。”
词语分解
- 决的解释 决 é 排除阻塞物,疏通水道:“禹决江疏河”。 堤岸被水冲开:决口。溃决。 断定,拿定主意:决定。决断。决计。决然。决胜。决议。犹豫不决。 一定(用在否定词前):决不后退。 决定最后胜败:决赛。决战。
- 讼的解释 讼 (訟) ò 在法庭上争辨是非曲直,打官司:讼事。讼案。讼词。 争辨是非:争讼。聚讼纷纭。 自责:自讼。 古同“颂”,颂扬。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决讼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决”与“讼”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审理并裁决诉讼案件,多用于古代司法语境。以下是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 决(jué)
- 本义为疏通水道,引申为判定、裁决。《说文解字》释:“决,行流也”,后衍生出“决断”之意,如《周礼·秋官》载“司寇断狱弊讼”中的司法职能。
- 讼(sòng)
- 指争议、诉讼。《说文解字》称:“讼,争也”,特指因纠纷而诉诸官府的行为,如《论语·颜渊》中“听讼,吾犹人也”的记载。
来源:《汉语大词典》《说文解字注》
二、复合词释义
决讼即通过审理对诉讼案件作出最终裁决,强调司法官吏的审判权。例如:
- 《唐律疏议·名例》载:“决讼必据律文”,要求裁判须依法而行。
- 清代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部》描述州县官“每日升堂决讼”,体现其日常司法职能。
来源:《中国古代法律辞典》《唐律疏议》
三、制度背景
在古代司法体系中,“决讼”是地方官吏的核心职责:
- 层级性:基层由县令“决讼断狱”,重大案件需上报中央复审(如唐代大理寺)。
- 程序性:包含受理诉状→审讯取证→援引律法→宣判(《明会典·刑部》)。
来源:《中国法制史》《明会典》
四、文化关联
该词承载传统司法价值观:
- “无讼”理想:儒家倡导“息讼”,官吏常以调解替代判决(《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 慎刑思想:如《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影响“决讼”时的罪刑裁量。
来源:《儒家法思想通论》《尚书正义》
说明:本文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唐律疏议》等权威文献,并援引古代法典及司法制度背景,确保学术严谨性。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以文献名称为准。
网络扩展解释
“决讼”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释
决讼(拼音:jué sòng)指审判案件,即对诉讼纠纷进行裁决的过程。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
二、词源与出处
-
历史文献:
最早见于《后汉书·百官志五》:“凡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姦。” 此句表明,古代地方官员的职责包括治理百姓、选拔人才、审判案件及监察不法行为。
-
构词解析:
- “决”有裁决、判定之意(如“决断”“决狱”);
- “讼”指诉讼、争议。二者结合强调对纠纷的权威性判定。
三、用法与示例
- 古代用法:多用于描述官员职能,如“郡守决讼,以正民风”。
- 现代适用性:因司法体系演变,现代更常用“审判”“审理”等词,但“决讼”仍可用于文史类文本或学术讨论中。
四、相关词汇
- 近义词:断案、裁决、审判。
-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但可对比“调解”(非裁决性解决纠纷)。
五、参考资料
以上内容综合自《后汉书》及多个词典释义,如需进一步查询,可查看相关古籍或权威历史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闇跳安于盘石笔尖长蛇嘲咍乘危赤葛齿句翠羽麤知当子道送地动山摇涤秽弟兄递衣独揽泛棹風言風中秉燭抚镇高不可登革僚黄葛黄帐缋画佳妙交臂相失箕踞敬候巾帼奇才久久不忘窭小犒赉磊硌憀悢隶首之学沦夷麻利蛮夷邸炮竿偏襌偏战凭期抢话峭僻樵炭骑赤鲤秦娥圈缋弱植树国夙悟头痒搔跟旺地委畀违负无继民夏氏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