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撅竖 ”。犹暴发。《魏书·崔浩传》:“ 屈丐 家国夷灭,一身孤寄,为 姚氏 封殖……乃结忿於 蠕蠕 ,背德於 姚兴 ,撅竪小人,无大经略。”《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 屈丐 ﹞不思醻恩报义,而乘时徼利,盗有一方,结怨四邻;撅竖小人,虽能纵暴一时,终当为人所吞食耳。” 胡三省 注:“撅,与掘同,其月翻。撅竖,言撅起自竖立也。”
“撅竪”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分析:
现代常用义
指人因不满或生气而撅起嘴巴的表情,带有情绪外露的特征。例如:“她撅竪着嘴,显然对结果不满意。” 这一用法多用于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情绪反应。
古代文献义
在历史典籍中,“撅竪”同“撅竖”,意为“暴发”或“突然崛起”,多含贬义。如《魏书·崔浩传》中批评某人为“撅竪小人”,暗指其品行低劣却突然得势。胡三省注解时强调“撅起自竖立”,突显其根基不稳、德不配位的特质。
注意:现代使用中,第一层含义更为常见;第二层含义多见于古文研究或特定历史文本引用。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指向。
《撅竪》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竖起、豎起,是指物体或身体在上下方向上成直线状的姿态或状态。
《撅竪》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的是“扌”部,右边的是“立”部。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撅竪》是中国古代形容词汇的一部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撅竪」。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对于《撅竪》这个词,可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是基本上,它的形状和现代汉字写法没有太大的区别。
这里给出一些使用《撅竪》的例句:
通过《撅竪》这个词,可以组成一些相关词汇:
与《撅竪》意思相近的词语有:竖直、直立、垂直。
与《撅竪》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倾斜、傾倒、平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