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纵观。 明 方孝孺 《悯知赋哀叶廷振》:“吾旷观乎宇宙兮,等万古于一沤。” 严复 《主客平议》:“旷观千古,横览五洲。”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旷观古今来之文学名家,莫不战理欲之机关,荷乾坤之钟毓。”
(2).广阔的见识。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当时学者惟以师説为宗,小有异同,便不相附,非如后人之忌狭隘、喜宽容,恶门户、矜旷观也。”
“旷观”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形容壮丽景象
指自然或场景的广阔、壮丽,常用于描绘山水、日出、星空等宏大自然景观,强调视觉上的震撼感。例如:“站在山顶旷观云海,天地相接的景色令人惊叹。”
引申为宏观视角
表示对事物或历史的纵观,如明代方孝孺在《悯知赋哀叶廷振》中写道:“吾旷观乎宇宙兮,等万古于一沤。” 近代严复也以“旷观千古,横览五洲”表达对历史的全局性观察。
广阔的见识
指超越狭隘视角的认知能力,如章炳麟提到学者应避免门户之见,具备“旷观”的包容性。陶曾佑则强调文学名家需以“旷观”洞察社会与人性。
哲学与学术应用
在哲学讨论中,“旷观”可指对宇宙、人生的宏观思考;学术上则倡导突破局限,如严复结合中西文化时提出的“旷观”视角。
该词兼具具象(自然壮景)与抽象(宏观认知)的双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古典文献如方孝孺、严复的著作。
旷观是指广泛地观察或着眼于全局,不受限于狭窄的视角而获得全面的认识。在我们生活中,旷观常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宏观、洞悉的眼光。
旷观的拆分部首是日和目,其中日表示"太阳",目表示"眼睛",暗示了用明亮的眼睛去广泛观察世界的意思。笔画是6画。
旷观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五蠹》一书中,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具备全面观察能力。后来,这个词逐渐被广泛使用并流传至今。
旷观在繁体字中写作「曠觀」。
在古代写法中,旷观的「旷」字是由「广」和「光」组成,表示广阔明亮;「观」字是由「雨」和「見」组成,表示在雨中看见,即广泛观察。
他能以旷观的视角看待问题,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旷世、旷野、观察、广觅。
洞察、博览、宏观、全面。
狭隘、局限、目光短浅、好高骛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