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绝圣弃智的意思、绝圣弃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绝圣弃智的解释

谓摒弃聪明智巧。《老子》:“絶圣弃智,民利百倍。”亦作“ 絶圣弃知 ”。《庄子·胠箧》:“故絶圣弃知,大盗乃止。” 明 杨慎 《丹铅续录·庄子愤世》:“﹝ 庄子 ﹞未尝毁 孔子 也。毁彼假 孔子 之道而流为 子夏氏 之贱儒、 子张氏 之贱儒者也。故有絶圣弃知之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绝圣弃智"是源自道家哲学的重要概念,最早见于《道德经》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该成语由"绝""圣""弃""智"四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内涵需结合汉语语义学与道家思想体系进行解析:

一、字源释义

  1. 绝(jué):《说文解字》训为"断丝也",本义指截断丝线,引申为断绝、摒弃。在语境中强调对既有价值体系的彻底否定。
  2. 圣(shèng):甲骨文象形为"耳口相连",原指听觉敏锐者。《汉语大词典》释作"通也,事无不通谓之圣",特指儒家推崇的德智完备者。
  3. 弃(qì):会意字,象双手持箕抛弃婴孩,本义为抛弃,与"绝"形成语义递进。
  4. 智(zhì):从知从日,《释名》解为"无所不知也",此处特指人为的智巧机心。

二、哲学内涵 该成语体现老子"无为而治"的核心主张,认为儒家推崇的圣人标准与智巧之术是导致社会纷争的根源。正如王弼在《道德经注》中阐释:"圣智,才之善也。仁义,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绝...见素抱朴以绝其淫",主张摒弃人为制定的道德规范与知识体系,回归自然淳朴的本真状态。

三、现代诠释 现代学者陈鼓应在《老子注译及评介》中指出,此概念并非否定智慧本身,而是批判异化的知识体系。如同《淮南子·道应训》所载"绝圣弃智而天下治",强调消解过度人为干预,建立符合自然法则的社会秩序。

(主要参考文献:《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道德经注》王弼校释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2009年修订版)

网络扩展解释

“绝圣弃智”是道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源自《老子》第十九章,其核心含义是主张摒弃人为的聪明智巧,回归自然纯朴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词义

2.思想内涵

3.出处与原文

4.现代启示

5.权威来源

“绝圣弃智”既是道家对统治者“无为而治”的倡导,也蕴含个人追求质朴本真的哲学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豹鞹扯翻尘缨痴汉齿马之惧磁极打方旋打哼哼待聘点水不漏钝眊法议氛祥干貌高眇诟责关怀备至韩獹后省淮阴行欢趣回还祸患金鷄独立救取坤表廉峭礼相龙褂乱辞陆贾舌露砌露原形瞒天大谎泥滑滑偶犯判事片云皮馄饨清覈清良青衣梦区区之众让开人工降雨三贤山脑坢慎行鼠屎汙羹束手坐视四载韬旗涕霣铜砖头回退佃托姻武政小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