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萁之敏的意思、燃萁之敏的详细解释
燃萁之敏的解释
相传 三国 魏 曹植 在其兄 曹丕 的胁迫下七步成诗,诗中有“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语。后因以“燃萁之敏”喻文思敏捷。 宋 宁参 《白水县斋十咏》序:“曾无击钵之音,但愧燃萁之敏。”参见“ 煮豆燃萁 ”。
词语分解
- 燃的解释 燃 á 烧起火焰:自燃。燃料。燃烧。燃点。燃眉之急。 引火点着:点燃。燃灯。 焚烧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敏的解释 敏 ǐ 迅速,灵活:敏捷。敏感。敏锐。敏达(敏捷而通达事理)。灵敏。聪敏。神经过敏。 奋勉:敏求(勉力以求)。 笔画数:; 部首:攵;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燃萁之敏”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进行解释:
1.基本释义
- 该成语比喻文思敏捷,尤其指在压力或紧迫情境下快速成文的能力。其核心意象来源于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的典故。
2.典故出处
- 出自《世说新语》记载的曹植与曹丕的故事:曹丕命曹植七步内作诗,否则处死。曹植当即吟出“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其中“萁在釜下燃”一句成为成语的源头。
3.结构与用法
- 结构:偏正式成语,含中性色彩,多用于书面语。
- 语法功能:通常作宾语,如“愧燃萁之敏”(宋代宁参《白水县斋十咏》序)。
4.近义词与关联表达
- 近义词为“七步之才”,反义词如“江郎才尽”。
- 古诗文中常与“击钵之音”(限时作诗的典故)对举使用,强调创作速度。
5.现代应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评论或赞誉他人快速成文的才能,例如:“他即兴赋诗,颇有燃萁之敏。”
附:注音与拼音
- 注音:ㄖㄢˊ ㄑ一ˊ ㄓ ㄇ一ㄣˇ
- 拼音:rán qí zhī mǐn
此成语通过历史典故生动体现了才华与急智的结合,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于非文学领域。
网络扩展解释二
《燃萁之敏》的意思
《燃萁之敏》是一个成语,意为燃烧干草能引发矛盾冲突的敏感问题。其中,“燃萁”指干草燃烧,“之”用于连接前后两个词,“敏”指敏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微小的事物或行动会引发重大的纷争。
拆分部首和笔画
根据这个成语的拆分,其部首为火(燃)和艸(萁),笔画数分别为火(4画)和艸(12画)。
来源和繁体
《燃萁之敏》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庄子·渔父》:“一燔之敏也。”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很少被使用。
在繁体字中,“燃萁之敏”可写作“燃萁之敏”。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汉字的写法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代汉字字典,如《说文解字》,可以了解到该成语古时候的写法。其中,“燃”字的古代写法为“炙”,“萁”字则写作“藄”。因此,古代写法为“炙藄之敏”。
例句
这个地区的民众对土地使用权问题非常敏感,小小的土地纠纷可能会燃萁之敏,引起社会动荡。
组词
燃萁、燃烧、燃热、燃料、敏感、敏捷、敏锐、敏感度
近义词
火上浇油、杯水车薪、引爆点、导火线
反义词
平息、缓解、扼制、控制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