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 战国 时属 韩 ,在今 河南 西平 西。以产利剑著称。《史记·苏秦列传》:“ 韩 卒之剑戟皆出於 冥山 、 棠谿 、 墨阳 、 合賻 、 邓师 ……皆陆断牛马,水截鵠鴈。” 司马贞 索隐:“《战国策》作‘合伯’,《春秋后语》作‘合相’。”
“合赙”是一个古代地名相关的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基本含义
合赙(hé fù)是战国时期韩国的地名,位于今河南省西平县西部。该地以铸造锋利的剑戟闻名,是当时重要的兵器产地。
历史背景与文献记载
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韩国士兵使用的剑戟多产自合赙,形容其兵器“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可见其工艺精湛、杀伤力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提到,不同史书对地名记载略有差异:《战国策》写作“合伯”,《春秋后语》则作“合相”。
地理位置争议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其位于河南西平县西,但具体遗址尚无定论。需结合考古发现或进一步文献研究确认。
建议: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阅《史记》《战国策》原文,或参考权威历史地理著作(如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以核实细节。
《合赙》是一个古代汉字词语,意为亲密、和睦、团结。它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根据《康熙字典》,《合赙》的拆分部首是口(kǒu)和土(tǔ),总计9个笔画。
《合赙》来源于古代文字,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在繁体中,合赙的写法为「和貺」。
在古时候,合赙的写法略有变化。它的古代写法为「合**」,其中「**」表示其他字,例如「合口」或「合田」,表示人与人或人与土地和谐共同。
1. 人们追求合赙的社会,希望所有人都能互相帮助并和睦相处。
2. 古代的国家大臣们倡导国家合赙,以确保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组词:合作、合理、合乎、和睦、圆融。
近义词:和谐、团结、合一。
反义词:纷争、冲突、分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