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反复开导。《三国志·吴志·孙晧传》:“陈事势利害,以申諭 晧 。” 唐 柳宗元 《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则蒙者固难晓,必劳申諭,乃得悦服。”
(2).谕知;晓谕。 晋 江统 《徙戎论》:“此等皆可申諭发遣,还其本域。” 宋 司马光 《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虽丁寧申諭而有司不能奉行。” 宋 陆游 《上殿札子》之一:“欲望圣慈以所下数十条者申諭中外,使恪意奉行,毋或失坠。”
“申谕”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反复开导
指通过多次说明、劝解来使人理解或接受。例如《三国志·吴志·孙晧传》中“陈事势利害,以申諭晧”,以及唐代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提到的“必劳申諭,乃得悦服”。
谕知;晓谕
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权威者的告知、命令。如晋代江统《徙戎论》中“申諭发遣,还其本域”,宋代司马光《贡院定夺科场不用诗赋状》提到的“丁寧申諭而有司不能奉行”。
该词属书面用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现代使用频率较低。需注意语境中的权威性,如帝王诏令或官方文告中“申谕”多指自上而下的明确指示。
《申谕》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是“申”和“谕”。
“申”的部首是 “田”,它由5笔构成;“谕”的部首是“言”,它由12笔构成。
《申谕》来源于古代中国,是一种用于官方文书中的称呼,旨在向下属传达上级的指示、指令或命令。
繁体字“申谕”的写法为「申訔」。
在古代,申谕的写法可能与现代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相似,没有太大的变化。
1. 皇帝下了一道《申谕》,要求各地准备好迎接考试的筹备工作。
2. 高级将领收到申谕后,立即动员部队执行命令。
申报、申请、申述、谕示、谕典、谕旨
命令、指示、指令、告诫、布告
请示、征询、求教、商讨、协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