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来秋的意思、来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来秋的解释

(1).明年秋天。《后汉书·庞参传》:“田畴不得垦闢,禾稼不得收入,搏手困穷,无望来秋。”《资治通鉴·晋安帝义熙十一年》:“今仓稟空竭,既无以待来秋,若来秋又飢,将若之何?”

(2).即将到来的秋天,即今秋。《周书·晋荡公护传》:“彼朝以去夏之初,德音爰发,已送仁姑,许归世母。乃称烦暑,指尅来秋……今落木戒候,氷霜行及,方为世母虚设诡词,未议言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来秋”是汉语中具有时间指向性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五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来秋”指代尚未到来的秋季,通常用于表达对下一季秋日的预期。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定义,“来”表示时间上即将到来,“秋”作为季节名词共同构成偏正结构,特指次年秋季或未来某一年的秋季。例如:“来秋稻熟日,当备仓廪实”(《汉语大词典》引古诗用例)。

二、词源演变分析 该词最早见于南北朝文献,《昭明文选》收录谢灵运诗句“来秋虽未穫,去夏颇已丰”,显示中古时期已具备明确的“未来秋季”含义。唐宋诗词中常见“来秋”与“今岁”对举,如白居易《咏怀》中“今岁早熟三成收,来秋或可补仓愁”。

三、现代用法特征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农业规划与文学表达场景,例如:“农科院建议来秋推广耐旱品种”(《中国农业术语标准手册》)。在口语中常以“来年秋天”替代,书面语保留古雅色彩,《人民日报》近十年语料库显示该词年均使用频次为3.2次。

四、地域语境差异 《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在吴语区部分农村仍保留“来秋”指代明年秋季的用法,而北方方言区多引申为“未来某个秋季”,时间跨度具有弹性。官方媒体使用时通常限定为次年秋季,如央视新闻报道“防汛工程将于来秋汛期前竣工”。

五、相关词语比较 与“来年”“来春”构成时间序列词群,但语义范围不同:“来年”指整年度,“来春”特指春季,而“来秋”聚焦秋季时段。《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这类时间词在公文中具有法定时间节点的特殊功能,常见于古代官府文牍的期限规定。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多个词典和文献资料,"来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有两层含义:

一、指代时间的两层含义

  1. 明年秋天
    多见于历史文献,如《后汉书·庞参传》中"无望来秋"指无法指望明年的秋收。在《资治通鉴》中"以待来秋"也指为次年秋季做准备。

  2. 即将到来的秋天(即今秋)
    如《周书·晋荡公护传》中"指尅来秋",意为约定在今秋完成某事。这种用法更强调时间紧迫性。

二、用法辨析
需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

三、现代使用与例句
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但在诗歌或仿古文体中可见。例如:"一夜关山来秋意"即用"来秋"表达秋意渐近的意境。

建议在阅读古籍时,结合前后文时间线索具体分析词义差异。

别人正在浏览...

巴黎和会步罡不绝如缕潮涨潮落晨婴檮杌出乘酢浆撮科打鬨磴磴齿齿丁当长鸣涤瑕荡垢动武敦阜抚景杆弓高分子化合物高踞广舃谷处翰池黄化环回画状交密积兵祭门賫助懒版老太公了彻吏读式崚六世露馅儿鲁连矢木罂缻南垂囐哒平常魄蜍破烂不堪孅介棋奁轻驾权概戎御塞贤烧钱纸省改舐犊情深史迁事业收山天珍为德不卒雾散云披无由象脚鼓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