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断绝端绪。2.极端。
1.断绝端绪。《楚辞·九辩》:“欲寂漠而絶端兮,窃不敢忘初之厚德。” 朱熹 集注:“絶端,谓灭其端绪,不使人知也。”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怀往欢絶端,悼来忧成绪。”
2.极端。 郭沫若 《今昔集·************的归趋》:“这是一次绝端的冒险,是以国家民族的生存作为孤注一掷的暴举。” ********* 《萍踪寄语》二二:“这虽是绝端的例子,但在文字工具及基本知识方面没有相当的准备而即贸贸然出外留学,这样的不经济,确是无可讳言的事实。”
“絶端”是汉语古语词汇,其释义可分为以下三方面:
基本含义
《汉语大词典》解释“絶”通“绝”,表“断绝、极致”义;“端”指“事物起点或尽头”。二字组合后,原指“断绝端由”,后引申为“极端状态”。例如《后汉书·郑玄传》中“絶端塞隙”即强调彻底阻断之意。
词源发展
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考证,该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多用于描述物理空间的隔绝(如山脉阻隔),唐宋时期逐渐抽象化,衍生出“决绝心绪”的文学表达,如白居易诗句“絶端愁绪乱如丝”。
现代应用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注明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多被“极端”替代,但在方言及古籍研究中仍有保留。例如闽南语保留“絶端”表“极致”的副词用法,如“絶端好食”(极其美味)。
注:本文引用来源为权威辞书实体版本,因版权限制未提供网络链接,读者可参考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的纸质词典对应词条。
“絶端”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断绝端绪
指彻底切断事物的头绪或联系,常用于形容情感或思绪的中断。例如:
极端
表示程度达到顶点,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楚辞》相关注释或郭沫若、邹韬奋的著作原文。
哀声叹气闇然邦闾半上半下偪壤筹垫窜流邨酤欓子德輶如羽鵰章滴溜当啷恩人防卫府堂高步阔视管治骨脉黑吊搭很傲槐省棘署宦孽涣渥降志角端骄惰叫取跽跗寄名金辔谨洽刊薙宽释辽天鹤懋易牡丹花好﹐终须緑叶扶持宁止奴产子叛敌鹏游签事敲丧钟罄输秦鹿齐禽七夕鍼入谷杓口诗圣世议送横孙妇淘战霆击蔿敖问断香国跣子恓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