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不安貌。 宋 岳飞 《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而温詔谆谆,未回睿听,跼天吁地,不知所措。”
“局地吁天”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该成语主要形容两种状态:
该成语兼具“惶恐”与“悲痛”的双重含义,具体释义需结合上下文。高权威来源倾向于“惶恐不安”,而部分工具书补充了“呼天诉苦”的引申义。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辞开府第三札子》原文或《尚书》相关注疏。
《局地吁天》是一个成语,含有强烈的感叹、哀悼之意。我们来看一下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以及例句、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等。
《局地吁天》这个成语由3个汉字组成。其中,"局"字的拆分部首是 "尸",总笔画数为6;"地"字的拆分部首是 "⺍",总笔画数为9;"吁"字的拆分部首是 "口",总笔画数为6。
《局地吁天》的来源可以追溯至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杨氏枣辞·送杨氏弟妹理洗溪宫》中的一句诗:“但使鱼鳞宛如雪,局地吁天吠子猫。”这句诗的意思是即使鱼鳞如雪,也比不上局地的吁天声,如同小猫吠叫一般。慷慨悲凉的语气使得“局地吁天”成为表达深情、悲愤和无奈的词语。
《局地吁天》的繁体写法为「局地吁天」。
在古时候,"局"字的写法为「局」,"地"字的写法为「地」,"吁"字的写法为「吁」。
他看着摧残的房屋,心中不禁产生了局地吁天的感觉。
悲切吁天、苦恼吁天、哀号吁天
有声吁天、悲啼吁天、哭天喊地
高兴顶天、快乐欢天、笑逐颜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