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卖邻邦。指 春秋 时 虞公 贪贿、同意让 晋 假道灭 虢 事。 晋 潘岳 《西征赋》:“降 曲崤 而怜 虢 ,託与国於亡 虞 ,贪诱赂以卖邻,不及腊而就拘。”参阅《左传·僖公二年》。
“卖邻”是一个历史典故类词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指出卖邻邦,特指春秋时期虞国君主因贪图贿赂,允许晋国借道攻打虢国,最终导致自身灭亡的事件。
事件经过
晋国为攻打虢国,向虞国提出借道请求,并赠送宝玉、骏马贿赂虞公。虞公不顾谋臣宫之奇“唇亡齿寒”的劝谏,同意借道。晋国灭虢后,回师途中顺势灭亡虞国(《左传·僖公五年》)。
成语关联
该事件衍生出成语“假道伐虢”,成为三十六计之一,比喻利用甲为跳板攻取乙,再回头消灭甲的策略。
多用于批判因私利背叛盟友的行为,含强烈贬义。例如:“某些国家为短期利益卖邻,终将自食恶果。”
该词属于文言词汇,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评述或文学作品中。需注意与普通“出卖邻居”行为区分,其特指政治层面的背信弃义。
卖邻指的是背叛、出卖自己的邻居、亲友或同伴,通常出于私利或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贬义,形容一个人背弃亲情或友情的行为。
卖邻的拆分部首是“亻”和“阝”,其中“亻”表示人,“阝”表示土地。它的总笔画数为11画。
卖邻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农村社会。由于农村人口稀少,邻里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因此,背离了这种亲情关系的行为被称为“卖邻”。在繁体字中,“卖邻”还可以写作“賣鄰”。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在古时候,卖邻的写法可能是“賣隣”或者“賣鄰”。这些写法依然保留着“卖邻”的贬义意味。
他为了贪图一点私利,竟然卖邻,实在是令人悲伤。
毫无疑问,卖邻一词中的“卖”和“邻”也可以和其他字组成不同的词汇。比如,“卖家”、“卖弄”等等。这些词汇与“卖邻”没有直接关联,但它们的“卖”字有着相同的意义。
卖邻的近义词可以是“出卖”、“背叛”等。这些词语都指的是背离原本的信任和义务的行为。相反,亲情、友情、忠诚等词语可以被视为卖邻的反义词,它们表示对邻里关系或人际关系的忠实和坚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