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桶裙的意思、桶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桶裙的解释

(1).西南地区仡佬、傣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服装。 明 田汝成 《炎徼纪闻·犵狫》:“﹝犵狫﹞以布一幅横围腰间,旁无襞积,谓之桶裙。男女同制,花布者为花犵狫,红布者为红犵狫。”《新华日报》1940.8.24:“街子上的摆夷男女,一个个穿着得整整齐齐,‘小菩萨’们(摆夷用来称呼青年姑娘们的)差不多一律是白色上衣,黑色桶裙。”

(2).泛指圆桶状的裙子。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桶裙"是汉语中对特定裙装形态的形容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一种直筒形、无明显腰臀曲线的裙装结构。从服饰学角度分析,这类裙装具有以下特征:

一、形制特点 采用上下等宽或近似等宽的立体剪裁,腰部至下摆呈垂直筒状延伸,区别于A字裙的伞状展开或鱼尾裙的波浪造型。这种设计常见于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如云南地区傣族妇女日常穿着的直筒长裙。

二、穿着功能 筒状结构便于活动且具备良好的遮体效果,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选用棉麻等天然面料制作,适应亚热带气候特点。据《中国服饰大典》(商务印书馆,2015)记载,这种形制最早可追溯至古滇国时期的织造技艺。

三、文化内涵 在民族学研究中,桶裙的纹样与色彩具有族群标识功能。例如海南黎族筒裙的蛙纹图案被《黎族传统织锦研究》(民族出版社,2018)认定为图腾崇拜的文化遗存,其编织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现代演变 当代时装设计中,设计师通过改良面料弹性或加入开衩设计,在保留筒形轮廓的同时提升穿着舒适度。2019年中国国际时装周发布的"新民族风"系列中,多位设计师对传统桶裙进行了现代化解构。

网络扩展解释

桶裙(Tǒng Qún)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服饰,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桶裙是西南地区仡佬族、傣族、佤族、德昂族、景颇族、黎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装,因裙身呈直筒状而得名。其结构以一幅布料横向围裹腰部,无褶皱或拼接,整体形似圆桶。

  2. 材质与款式

    • 材质:多用土布或丝绸制成,部分裙面织有民族特色的花纹图案。
    • 款式:分长款(及脚面)和短款(及膝盖)两种,适应不同场合与气候需求。
  3. 历史与文化背景
    明代文献《炎徼纪闻》已有记载,称仡佬族“以布横围腰间,谓之桶裙”,表明其历史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在傣族等民族中,桶裙至今仍是重要日常服饰与节庆装扮。

  4. 分布地区
    主要流行于云南、海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不同民族的桶裙在颜色、纹样上各有特色,例如傣族以素雅为主,黎族则偏好鲜艳色彩。

  5. 延伸含义
    在汉语中,“桶裙”偶尔作为成语使用,形容极长的裙摆(如“桶裙曳地”),但此用法较罕见。

若需了解具体民族的桶裙差异或制作工艺,可参考民族志文献或实地考察记录。

别人正在浏览...

八风台百衲碑抱牍长案産蓐虫鸡充颎疵短登庸纳揆递过东选讹法风水拊搏负片隔山买老牛过故人庄阖闾红青后矩护甲艰食胶水聚星举踵思望鑛璞利根流水力行鹿车禄粟鲁卮忙火冒坚民编麋质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齧厀漂母飧朴渥贫空钳噤巧夕清笳绮艳纫缉融泰瑞兽搔摸山障沈陨识义水火不兼容踏赏忘啜废枕相能飨食险绝西道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