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顾宪成重修 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 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
(1).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卷六6*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 至 清 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 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 明 清 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 宋 王应麟 《玉海·宋朝四书院》、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书院汉语 快速查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与演变,至清末改制为学堂,对中国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书院最初是集藏书、校书、修书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唐代开元年间(如洛阳丽正书院)作为官方修书场所出现。后逐渐演变为兼具讲学与学术研究的教育组织,成为官学与私学结合的特殊教育制度。
书院制度于1901年随清末新政废止,但其自由讲学传统、学术独立精神深刻影响了近代学堂教育。当代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书院制)与文化交流机构仍借鉴书院模式,延续文化传承功能。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地域分布信息,可参考(合浦廉湖书院)、(制度演变)等来源。
《书院》是指古代中国的一种教育机构,专门用于培养士人和学者。它是中国独特的学堂形式,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是学术交流和社会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部首是“阝”,也可以写作“邑”,表示与城市或集镇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5画。
《书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在规模逐渐扩大的封建社会中,私学越来越多地组织为大规模的学园,称为“书院”。到了唐代,书院变得更加庞大和复杂,被视为传承儒学的重要场所。
《书院》的繁体字为「書院」。
古时候,《书院》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以「書院」为常见形式。
1. 这座《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者和政治家。
2. 他经常去附近的《书院》学习经史文化。
1. 组词:经院、官学、私塾。
2. 近义词:学堂、学府。
3. 反义词:杂学、野学。
包探辨裁兵匪博访操宰差劲澄泉吃十方垂絶寸铁在手大拂道在人为大小子典兵鼎革第五纵队干典鼓延好美禾卉河落海乾缳首极睇讦参金堦津要救奢开例空界垒垒列从藜光论齿卖术麻沙本马薪蒿铭感不忘男唱女随逆耳良言佞猾奴颜婢色袢燠平方根乾蹦蹦绕弯子入学掞藻飞声社鬼神幄折上巾识学首尾相继水资源撕搏送梅雨竦然桃花命突镜问天响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