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cademy of classical learning]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或讲学的处所
顾宪成重修 东林书院的时候清楚地宣布,他是讲 程朱学说的。——《事事关心》
(1). 唐 代中书省修书或侍讲的机构。 玄宗 开元 六年,乾元院改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置学士、直学士、侍读学士、修撰官,掌刊辑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卷六6*四,《新唐书·艺文志一》、《百官志二》、《张说传》。
(2). 宋 至 清 私人或官府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有专人主持。 宋 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有白鹿、石鼓(一说为嵩阳)、应天、岳麓四大书院; 元 代书院遍及各路、州、府; 明 清 书院更多,但多为习举业而设。 清 光绪 二十七年后,改全国省、县书院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参阅 宋 王应麟 《玉海·宋朝四书院》、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州郡书院》、《元史·选举志一》、《清史稿·选举志一》。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书院汉语 快速查询。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兼具藏书、讲学、研究与祭祀功能,是传统儒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其详细释义如下:
定义与起源
书院最初指藏书、校书之所,后演变为以私人创办为主、聚徒讲学的教育机构。其名称始于唐代官方设立的修书机构(如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宋代以后成为主流的教育组织形式,取代官学成为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中心。
(来源:《汉语大词典》释义;《中国教育史研究》)
核心教育功能
书院以自由讲学、学术争鸣为特色,注重品德修养与学术传承。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采用问难论辩、自学研修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著名书院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并称“四大书院”,朱熹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后世书院教育纲领。
(来源:《中国书院制度研究》;白鹿洞书院官网历史沿革)
文化象征意义
书院不仅是教育实体,更是儒家道统的象征和精神家园。它承载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士人理想,是学术流派(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教育理念。
(来源:《中国文化史通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中对书院文化的评述)
建筑与制度特征
书院多建于山林僻静处,建筑格局通常包括讲堂、藏书楼(尊经阁)、祭祀先贤的祠堂(如文庙)、师生斋舍及园林景观,体现“天人合一”理念。其管理制度(如山长负责制、学规、讲会制度)具有高度自治性。
(来源:《中国古代建筑史》;故宫博物院“书院文化专题”资料)
权威参考来源(符合原则):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和学术机构,起源于唐代,历经宋元明清的发展与演变,至清末改制为学堂,对中国文化、教育及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核心内涵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解析:
书院最初是集藏书、校书、修书功能于一体的机构,唐代开元年间(如洛阳丽正书院)作为官方修书场所出现。后逐渐演变为兼具讲学与学术研究的教育组织,成为官学与私学结合的特殊教育制度。
书院制度于1901年随清末新政废止,但其自由讲学传统、学术独立精神深刻影响了近代学堂教育。当代部分高校(如复旦大学书院制)与文化交流机构仍借鉴书院模式,延续文化传承功能。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案例或地域分布信息,可参考(合浦廉湖书院)、(制度演变)等来源。
産门谗人称耗大行星德宇恫吓东园梓器二祖怫怒干槁感叹号关饷过幸寒踬浩壤黄耳菌缓纵昏庸无道建都郊山阶庑接物季女韭葅稽仰濂洛伶变凛畏厘替緑呢大轿纳士招贤鹏翼迁祔强恣迁忘七臣啓户耆利跂立啓运日工软骨鱼煽权身当矢石赊销事宽即圆实致首出説兵机殳书探伸鳀海推颂畏偪嵬眼澒耳五臭夏节详反销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