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惶恐不安貌。 宋 岳飞 《辞开府第三札子》:“臣近者累犯天威,力辞恩宠,庶几陛下洞烛,危恳终赐矜从,而温詔谆谆,未回睿听,跼天吁地,不知所措。”
“跼地吁天”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jú dì xū tiān,其核心含义是形容人在极度悲痛、惶恐或无助时,通过肢体动作和呼喊表达内心的情绪。以下是详细解析:
本义:
“跼地”指用脚跺地(表示愤怒或焦虑),“吁天”指向天呼喊(倾诉痛苦或祈求帮助)。两者结合,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不公、困境或无法解决的难题时,既愤怒又无助的状态。
引申义:
也可泛指因极度悲痛而诉说的样子,或形容惶恐不安、不知所措(如岳飞在奏折中以“跼天吁地”表达对皇命难违的无奈)。
综合高权威来源(、)可知,该成语的释义和典故较为统一,但部分低权威网页(如、7)存在简化或表述差异,建议以经典文献和权威词典为准。
意思:《跼地吁天》是一个成语,意为奋力跳跃、极力呼喊,形容顽强地抵抗。
拆分部首和笔画:《跼地吁天》的拆分部首是“足”和“口”,共有11个笔画。
来源:《跼地吁天》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匈奴列传》,原文写道:“胡王急周追,士卒皆怯。单于大怒,使呼庚橛地,扬声吠天。”其中“呼庚橛地,扬声吠天”描述了匈奴单于怒气冲天,奋力跳跃呼喊的场景。
繁体:《跼地吁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踽地吁天」。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中,跼这个字的写法为「距」,地和吁天的写法无大差异。
例句:他冲进战场,跼地吁天,尽力抵抗敌人的进攻。
组词:顽强、战胜、拼搏。
近义词:英勇、果敢、勇往直前。
反义词:胆怯、畏缩、退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