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臣庶的意思、臣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臣庶的解释

犹臣民。《书·大禹谟》:“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后汉书·爰延传》:“位临臣庶,威重四海。” 宋 曾慥 《高斋漫录》:“今人祕色磁器,世言 钱氏 有国日, 越州 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祕色。” 清 侯方域 《朋党论上》:“夫主上居深宫之中,与臣庶隔絶,常恐天下之欺己,而密以为防。”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臣庶"是一个古汉语复合词,由"臣"和"庶"两个字组成,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指代统治阶级以外的广大人群,具体含义如下:

  1. 字义分解与合成:

    • 臣 (chén): 本义指男性奴隶,后引申为君主时代的官吏,也用作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在"臣庶"一词中,主要指代官吏、官员阶层。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庶 (shù): 本义指众多,引申指平民、百姓。在"臣庶"一词中,主要指代平民、普通百姓。来源:《说文解字》(许慎)、《王力古汉语字典》。
    • 合成义: "臣"与"庶"并列组合,"臣庶"即指百官与万民、官吏与平民,泛指君主(或统治者)以下的所有臣民。它强调的是统治阶层(臣)与被统治阶层(庶)的集合体,是相对于最高统治者而言的全体下属和民众。来源:《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本)、《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核心含义: 臣庶 指的是除最高统治者(如帝王)以外的所有官吏和百姓的总称。它囊括了国家中除君主一人之外的所有社会成员,是古代社会结构划分中一个重要的集体概念。

  3. 典籍例证: 该词常见于先秦及后世典籍:

    • 《尚书·大禹谟》:“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臣庶 罔或干予正。” (这里指百官和百姓不应干扰我的正道) 来源:《尚书》原文。
    •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赵岐注:“...臣庶不悦,则民不亲其上矣。” - 注文明确使用“臣庶不悦”,指百官和百姓不高兴) 来源:《孟子》原文及赵岐注。
    •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载公令:“...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臣庶 咸使闻知。” (布告让百官和百姓都知道) 来源:《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书》。

“臣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由“臣”(官吏)和“庶”(平民)并列构成,合指君主或最高统治者以外的全体官吏和百姓。它代表了古代社会结构中除最高统治者之外的所有臣民的总和。该词及其释义主要依据《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辞源》等权威汉语工具书,并在《尚书》、《孟子》(注文)、《三国志》注等古代典籍中有实际用例。

网络扩展解释

“臣庶”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én shù,其核心含义为“臣民”,即官员与百姓的统称。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指代古代社会中的全体臣民,包含“臣”(官员)与“庶”(百姓)两个群体,强调国家政权由统治阶层与平民共同构成。

  2. 字义分解

    • 臣:原指朝廷官员,引申为服务于君主的人。
    • 庶:本义为“众多”,特指普通百姓,如“庶民”。
  3. 古籍例证

    • 《尚书·大禹谟》提到“惟兹臣庶,罔或干予正”,意为臣民不应干扰君主的决策。
    • 《后汉书·爰延传》载“位临臣庶,威重四海”,形容君主统治臣民的威严。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国家治理的和谐状态,如官员尽职、百姓安居,或强调政权与民众的依存关系。

  5. 近义词
    臣民、官民(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古文解析)。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在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尚书》《后汉书》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八面受敌半气宝爱鞞鞛碧纱橱鉢昙摩罗伽大宝搏埴不拾遗苍耳策檄册匣忏洗扯大城险螭文创駴单尽大弦子戏大小君地心队率副浄浮头儿甘苦稿鞂高朋供报挂职果若还水横决合心合意黄晶晶活菩萨嘄蟧急来报佛脚旌善金谷酒数金鷄石窘弊窭民铠鑐开坐老师夫袤远配发轻科穷檐荣宴山僧神鸦识诣赎例台球暐鞾陷陈祥飙相徽香腻小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