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实名。色紫味甘,可食用,亦供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三·马槟榔》:“马檳榔生 滇 南 金齿 、 沅江 诸夷地,蔓生。结实大如葡萄,紫色味甘,内有核,颇似大枫子而壳稍薄,团长斜扁不等。核内有仁,亦甜。” 明 吴宽 《记园中草木·马槟榔》诗:“有树吾不识,人云马檳榔。”《广群6*芳6*谱·药谱七·马槟榔》:“马檳榔虽乾,嚼之软美,嚼完以新汲水送下,其清甜香美,凡果无与为此……治产难,伤寒热病,恶疮肿毒,俱以冷水嚼服数枚。”一说,即何首乌。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三》:“ 粤 西有马檳榔,不知为何物,至是见州人俱切为片,和蔞叶以敬客,代檳榔焉,呼为马檳榔,不知为何首乌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马槟榔汉语 快速查询。
“马槟榔”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马槟榔是白花菜科植物的种子,果实呈紫色,味甘,可食用或药用,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等地。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其形态“大如葡萄,核似大枫子而壳稍薄”。
别名与来源
别称包括马金囊、紫槟榔、太极子等,其拉丁学名为Capparis masaikai。
药用功效
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止咳祛痰等作用,常用于治疗咽喉肿痛、感冒发热、消化不良等症,外用可缓解烧伤、跌打损伤。
部分词典提到“马槟榔”作为成语,比喻人说话缺乏逻辑或胡言乱语。但此用法在其他权威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为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引申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植物特性或具体药方,可参考《本草纲目》或中医典籍原文。
马槟榔是一个中文词汇,拆分部首为马木,笔画数为14画。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指的是槟榔树的果实。
在繁体字中,马槟榔的写法为馬槟榔。
古时候,马槟榔的汉字写法并不完全一样。根据《康熙字典》的记载,它的古字形为「馬林樓」。
以下是一些关于马槟榔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马槟榔相关的词汇:
综上所述,马槟榔是指槟榔树的果实,它在福建方言中最常使用。它的繁体字写法为馬槟榔,古时候的写法为「馬林樓」。马槟榔可以用于组成一些相关词汇,如槟榔树、槟榔果和槟榔盒。近义词包括槟榔和槟榔子,而它没有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