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时封建统治阶级旌表节孝妇女的祠堂。 清 代在各省、府、州、县各建节孝祠一所,祠外建大坊,凡节孝妇女由官府奏准旌表的都入祀其中,春秋致祭。见《清会典·礼部十·祠祭清吏司二》。 清 王端履 《重论文斋笔录》卷四:“ 乾隆 某年以 俞孺人 贞行呈请有司,上其事於朝,得旨旌表如例,公奉 俞孺人 栗主入节孝祠。”
节孝祠是封建时代用于旌表守节尽孝妇女的祠堂,其含义和功能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历史背景与设立目的
节孝祠起源于清代官方制度,雍正帝诏令全国各省、府、州、县均需建立此类祠堂,旨在通过官方表彰强化“节孝”伦理观念,维护封建礼教。入选者需经官府审核,多为终身守寡或为长辈尽孝的妇女。
建筑与分布特点
每处节孝祠外均建有牌坊(大坊),主体建筑多为两楹结构,如榆树县节孝祠即建于文庙东院,与文庙同期修建。清代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规制,地方志中常见相关记载。
祭祀与入选标准
被旌表的妇女姓名会被刻入祠内,春秋两季由官方主持祭祀活动。入选者需符合“节孝”双重标准:“节”指守寡不嫁,“孝”指侍奉长辈尽心尽力,体现封建伦理对女性的双重束缚。
文化影响与争议
该制度受宋明理学影响,通过立祠表彰将妇女行为纳入礼教规范,但实质是压抑女性自主权。直至民国初期,此类祠堂仍存在,后随社会变革逐渐废止。
相关传说
民间有传说称孔子为纪念母亲建立节孝祠,但此说法未见于正史,可能为后世附会。
若需查看具体地区的节孝祠案例(如榆树县建筑细节),可参考地方志文献或的完整内容。
《节孝祠》是一个汉语词语,由三个字组成。其中,「节」指的是恪守规矩、遵循礼仪;「孝」指的是对父母尽心尽力的孝顺行为;「祠」指的是奉祀祖先的礼拜场所。因此,《节孝祠》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尊崇祖先、恪守孝道的礼拜场所。
根据《康熙字典》,《节孝祠》的部首和总笔画如下:
《节孝祠》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孝道思想。在古代社会,孝道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人们为了表达对父母尊敬和怀念的情感,建造了各种祭祀场所,其中就包括了「节孝祠」。
在繁体字中,「节孝祠」的写法为「節孝祠」。
在古代汉字的发展过程中,「节孝祠」的写法可能有所变化。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无法给出具体的古时候汉字写法。如果你对此有兴趣,可以参考相关的古文字学研究。
以下是两个使用「节孝祠」的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节孝祠」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