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凉;轻寒。 三国 魏 曹植 《九华扇赋》:“随皓腕以徐转,发惠风之微寒。” 元 黄清老 《哭朱教授竹所》诗:“些声云谷外,落月带微寒。” 侯金镜 《漫游小五台·远眺》:“当天气由燥热变得微寒的时候,我披上一件夹衣到大门洞外面去看天色。”
微寒在汉语中是一个形容词性短语,核心含义指轻微的寒冷,程度不深。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指气温略低于体感舒适范围,但尚未达到严寒程度的状态。多用于描述春秋交替或初冬时节的气候特征,如晨间凉意、雨后降温等场景。
权威来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将“微寒”释为“稍微有点冷;不很冷”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释义为“轻寒;稍寒”,强调其程度较轻的特性 。
在文学语境中,“微寒”常承载情感隐喻:
例证来源:
《汉语大词典》引清代诗词用例:“晓风微寒,客心凄楚”,印证其文学情感表达 。
根据中国《GB/T 28592-2012 降水量等级》和《GB/T 27965-2011 寒潮等级》相关标准:
“微寒”对应日最低气温5℃至10℃区间,属“轻寒”等级,需与“寒冷”(0℃至5℃)、“严寒”(<0℃)明确区分 。
“微”表程度轻微,“寒”表低温状态,二者组合形成偏正结构。该词最早见于魏晋文献(如曹植《九愁赋》“践蹊径之危阻,登岧峣之高岑。失足而微寒”),历经语义泛化,从具体气温描述扩展至社会、心理层面的隐喻表达 。
权威引用来源:
“微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wēi hán,其核心含义指微凉、轻寒,通常用来形容天气或环境中略有寒意但不算严寒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析:
“微寒”一词在古代文学中早有使用,例如:
自然气候
环境描写
引申用法(较少见)
可形容人的情绪略带冷意,如:“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微寒,令人不寒而栗。”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献出处,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查阅。
罢朝便妍婢贱博辩不识一丁冲剂传疏岱泰丹陛点触丢卦斗榫合缝纷挠干僮隔斜荒醉活字印刷焦勤精舍久且儁髦括帖枯杨醪纩令德灵丝纶诰轮台罗锅儿买托庬澒麻札刀蜜勿母笋女娇怕水彯撆千岁子七兵齐家起乐岐趋却回热身赛荣庆濡愞搔扰删正审定属人耳目祀奉损败所剩无几歪风痏疥僞师问十道百下来险衅亵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