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箨的意思、卷箨的详细解释
卷箨的解释
犹扫箨。比喻消灭敌军。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发难》:“你看这 洛阳 地面,人不知兵,势犹捲籜,好喜好喜!”参见“ 扫籜 ”。
词语分解
- 卷的解释 卷 à 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长卷。画卷。手卷。 书籍的册本或篇章:上卷。第一卷。藏书十万卷。卷帙(书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装起来称“帙”,即书套。现一般指书籍)。 考试用的纸:试卷。 机关里分
- 箨的解释 箨 (籜) ò 竹笋上一片一片的皮。 笔画数:; 部首: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卷箨(juǎn tuò)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含义与竹类植物的生长特性相关,具体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本义解析
卷箨指竹笋外层包裹的笋壳(箨)在生长过程中自然卷曲的状态。其中:
- “箨”(tuò):即竹笋外层的硬质皮壳,又称“笋箨”或“竹箨”,具有保护竹笋嫩芽的作用。
- “卷”:形容笋壳因竹笋生长而逐渐展开、翻卷的形态,如《齐民要术》载:“竹初生时,箨卷而未舒。”
二、引申义与文学意象
在古典诗文中,“卷箨”常被赋予自然生机或时序更替的象征意义:
- 新生与蜕变
如唐代李贺《昌谷北园新笋》诗:“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以“箨落”暗喻竹笋挣脱束缚、拔节而生的过程,“卷箨”即此蜕变的前奏。
- 季节标志
宋代陆游《新竹》云:“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影离离。”“卷箨”成为春末夏初竹笋生长的典型物候特征。
三、植物学关联
从植物学角度,“卷箨”体现了竹类器官发育的特殊性:
- 功能:笋壳的卷曲结构可减少水分蒸发,抵御虫害,直至竹竿木质化后自然脱落。
- 形态:未展开的箨片呈筒状卷曲,随竹节伸长逐渐展开,基部留存为竹竿的“箨环”。
四、典籍例证
- 《本草纲目·竹部》(明·李时珍):
“竹笋…箨卷裹其中,味甘美。”
- 《笋谱》(宋·释赞宁):
“笋之初萌,箨皆环卷,如甲胄裹身。”
参考文献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 《植物学大辞典》(商务印书馆)
- 《齐民要术校释》(贾思勰著,缪启愉校释)
- 《全唐诗》(中华书局)
- 《陆游全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
- 《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
- 《笋谱》(宋代僧赞宁撰)
网络扩展解释
“卷箨”是一个较为冷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1.基本释义
- 拼音:juàn tuò
- 本义:原指“扫箨”,即扫除笋壳(“箨”指竹笋外层的皮)。
- 比喻义:引申为“迅速消灭敌军”,强调军事行动如扫除笋壳般干脆利落。
2.出处与用例
- 明代梅鼎祚的戏曲《玉合记·发难》中曾用此词描写战事:“人不知兵,势犹捲籜”,形容洛阳守军势单力薄,敌军可轻易攻破。
3.现代使用
- 该词属于古汉语范畴,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古典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
4.补充说明
- 由于“卷箨”的权威释义来源较少(当前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其具体语境可能需结合古籍进一步考证。
如需深入探究,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或相关古典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宝跗鸨行变隔敝窦毕时不臧沧浪客草窠喘吁吁叠韵诗鼎铛玉石东海捞针凡典烽子乖应归煞国际联盟孤筱骇恨还宗杭绸化禅皇风壶郎简才鉴定监理员骄侮锦久坐必有一禅刊石卡纸枯木堂连播莲唱凉凉疠痎吏门力所不逮蛮烟面体秘钥内守攀扶泡利不相容原理启宠纳侮清水脸穷骨头曲变戎帐撒花尚仪善人义士四关私痛剔透玲珑同仇敌慨同工异曲晩老子闲云孤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