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子的意思、烽子的详细解释
烽子的解释
守卫烽火台的士兵。 唐 戎昱 《塞上曲》之二:“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二年》:“行六十里,夜至 张柴村 ,尽杀其戍卒及烽子。” 胡三省 注:“烽子,盖守烽之卒,候望警急而举烽者也。”
词语分解
- 烽的解释 烽 ē 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烽火(a.古代边防报警的烟火;b.喻战争或战乱)。烽烟。烽燧。烽火台。烽鼓(烽火和战鼓,指战争)。 笔画数:; 部首:火; 笔顺编号:
- 子的解释 子 ǐ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 *
网络扩展解释
“烽子”是古代边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1.基本定义
烽子指守卫烽火台的士兵,主要负责瞭望敌情、点燃烽火传递紧急军情。该词由“烽”(烽火)和“子”(人员)组合而成,拼音为fēng zǐ。
2.历史职责
- 传递警报:通过烽火台快速通报敌军动向,如《资治通鉴》记载“烽子候望警急而举烽”。
- 戍守边防:驻扎在偏远烽火台,承担警戒任务,如唐代戎昱诗句“山头烽子声声叫,知是将军夜猎还”。
3.文献记载
- 唐代诗歌:戎昱《塞上曲》直接描述了烽子的工作场景。
- 史书注解: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明确解释其职能,强调其在军事通信中的作用。
4.延伸含义
部分资料提到“烽子”被引申为快速传递消息的象征(如成语用法),但此说法多见于现代网络解释,需结合语境理解。
如需查看更多文献例证或历史细节,可参考《资治通鉴》、唐代边塞诗等原始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烽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烽火台的守卫人员。下面将给出关于《烽子》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烽子》由火字旁(火)和孝字旁(子)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0。火字旁作为部首,表示与火相关的意义。而孝字旁则表明与子孙、后代有关的含义。
来源:
《烽子》一词最初出现在古代典籍《左传》中,意为守卫烽火台的人。
繁体写法:
《烽子》的繁体字为烽子。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烽子的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明显的变化。
例句:
1. 烽子夜观星辰,守护着国家的安全。
2. 烽子奋力守卫家园,保卫边疆的和平。
组词:
- 烽火台: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于传递信息和发出警报。
- 烽火:通过燃烧或其他方式传递信息的信号。
- 守卫:守护、看守,保护安全。
近义词:
- 卫兵
- 岗哨
- 守望者
反义词:
- 入侵者
- 闯入者
- 侵犯者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