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骇恨的意思、骇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骇恨的解释

吃惊愤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建文君出亡》:“即名士辈亦有明知其伪,而哀其乞怜,为之序论,真可骇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骇恨”为汉语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需结合单字释义及历史语用分析。据《汉语大词典》,“骇”本义为马受惊,引申为震惊、惊慌,如《左传·哀公二十三年》载“群臣骇之”;“恨”指遗憾、怨恨,《说文解字》释为“怨也”,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二字连用可解作“因极度震惊而产生的愤懑情绪”,属古代文言用法,现代汉语中鲜见实例。唐代文献《酉阳杂俎》曾载“众骇恨其言”,此处“骇恨”即突显听闻异常事件后惊愕与不甘交织的心理状态。该词常见于古典文学作品,需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其情感层次。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骇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ài hè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含义
    指因震惊而产生的愤恨,或同时包含吃惊与愤怒的复杂情绪。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描述某些名士明知事件虚假却仍为其辩护时,感叹“真可骇恨”,既表达了对行为的震惊,也暗含强烈不满。

  2. 构成分析

    • 骇:本义为惊吓、震惊(如“骇人听闻”),强调对突发或异常事件的反应。
    • 恨:指仇视、愤恨(如“恨之入骨”),体现强烈负面情绪。
      两字组合后,词义叠加,形成“因震惊而愤恨”的递进情感。
  3.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不公、虚伪或荒诞行为的情感反应,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例如对道德沦丧事件的批判,或对历史人物矛盾行为的评价。

  4. 近义辨析
    与单纯表示愤怒的“憎恨”不同,“骇恨”更强调事件引发的震惊与愤怒交织的心理状态,情感层次更复杂。

扩展参考: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分析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时,可精准传达兼具惊愕与愤慨的双重情绪。

别人正在浏览...

拜识暴敖冰梨不合操券驰介除放漼然淡客大息德邻翻茬坊肆发誓飞櫩抚边干糙拱揖指挥规阙过口还帅含愤化纤呼突贾仇简料牋劄饥流进退荣辱军法从事乐饵联韵临冲论辞冒取名表郎官内重外轻拧转怒涛破米糟糠蒲芦濮上风乔榦亲笔三年之畜三王墓三雄善兵杀越生抢甚口蜃墙谥碑示梦柿子椒説理文屯夷外命夫物阜民丰笑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