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惊愤恨。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列朝一·建文君出亡》:“即名士辈亦有明知其伪,而哀其乞怜,为之序论,真可骇恨。”
“骇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hài hèn,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含义
指因震惊而产生的愤恨,或同时包含吃惊与愤怒的复杂情绪。例如明代沈德符在《野获编》中描述某些名士明知事件虚假却仍为其辩护时,感叹“真可骇恨”,既表达了对行为的震惊,也暗含强烈不满。
构成分析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对不公、虚伪或荒诞行为的情感反应,常见于书面语或历史文献。例如对道德沦丧事件的批判,或对历史人物矛盾行为的评价。
近义辨析
与单纯表示愤怒的“憎恨”不同,“骇恨”更强调事件引发的震惊与愤怒交织的心理状态,情感层次更复杂。
扩展参考:该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分析古典文献或特定语境时,可精准传达兼具惊愕与愤慨的双重情绪。
《骇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表示极度愤怒或憎恶的状态。当一个人经历了令他非常不满或不可接受的事情后,他可能会感到骇恨。
《骇恨》两个字分别由“马”和“心”两个部首组成。
部首和笔画分别如下:
《骇恨》这个词的形成可追溯到古代文献,具体来源不详。在历史上,人们使用繁体字“駭恨”来书写这个词。
在古代,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根据历史文献,人们使用不同的字体来表示《骇恨》,例如“駭懇”、“駭嗛”等。
1. 他对那个欺骗了他的人充满了骇恨之情。
2. 她的表情充满了骇恨和不屑。
3. 我感到骇恨的是,这个社会上充满了不公正的现象。
组词:骇人、恶骇、恶恨
近义词:愤怒、憎恶、厌恶
反义词:欣喜、满意、宽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