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捐躯报国”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舍弃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强调对国家的忠诚与献身精神,体现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高尚情操。
二、出处与结构
三、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英雄人物或烈士的壮举,表达对国家的忠诚,如纪念活动、历史教育或文学作品中。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例句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可参考《元史》《说岳全传》等文献。
《捐躯报国》是一个成语,意为为国家不吝舍弃自己的生命。该成语由《楚辞·离骚》一文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后面的注释中解释为“捐躯去报仇雪恨”。这个成语表达了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拆分部首:捐(手)+ 躯(身体)+ 报(言)+ 国(囗)。
笔画:捐(11) 躯(15) 报(12) 国(4)。
来源:《离骚》是中国战国时代楚国的屈原所著的抒发思乡之情的长篇抒情诗,诗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怀念、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展现了屈原愿意捐躯为国家报仇的决心。
繁体字写法:捐(捐) 躯(軀) 报(報) 国(國)。
古时候汉字写法:捐(捲) 躯(袪) 报(報) 国(國)。
例句:他忘我的精神,把捐躯报国作为自己的主旨;在面对敌人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捐躯报国。
组词:捐款、捐助、国葬、国恩、躯体。
近义词:舍己救人、殚精竭虑、忍辱负重。
反义词:自私自利、毫不顾忌、漠不关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