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存的棺材。 宋 洪迈 《夷坚乙志·天宁行者》:“ 邵武 光泽县 天寧寺 多寄菆,行者六七人,前后皆得痴疾,积劳悴以死。”
“寄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词义解释
“寄菆”指寄存的棺材。该词由“寄”(寄存)和“菆”(此处读zōu,指棺材)组合而成,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临时存放棺椁的情况。例如宋代洪迈《夷坚乙志·天宁行者》记载:“邵武光泽县天寧寺多寄菆,行者六七人,前后皆得痴疾,积劳悴以死。”
构成分析
使用场景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特定语境中,现代汉语已极少使用。其出现常与寺庙、义庄等寄存棺木的场所相关,反映古代殡葬习俗。
若需进一步了解“寄”“菆”的单独释义或文献例证,可参考权威字典或古籍。
《寄菆》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寄托情感或思念。它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通过书信、诗词等方式,将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希望获得对方的关注和回应。
《寄菆》的部首是寸,共有17画。
《寄菆》是清代文人红楼梦中额的名字,意为愿把短笺托哀思之情。
《寄菆》的繁体字为「寄草」。
在古时候,「菆」的写法为「艸」,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写法。而「寄」的写法则与现代相同。
1. 他寄菆了一封长信给我,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祝福。
2. 我寄菆了一封诗给她,表达了对她的爱意。
寄情、寄托、寄语、寄忧、寄思、菆草、草菆。
寄语、托词、吐词、寄念。
收敛、含蓄、蓄情、压抑。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