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common customs]∶世间一般的习俗
世俗之见
(2) [mundane]∶非宗教的
她不允许他们在去教堂来回的路上谈论世俗的事情
(1).指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文子·道原》:“矜伪以惑世,畸行以迷众,圣人不以为世俗。”《史记·循吏列传》:“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姦邪,盗贼不起。” 明 邵璨 《香囊记·辞婚》:“只是这个人有些执古相,不通世俗。”
(2).尘世;世间。《庄子·天地》:“夫明白入素,无为復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 汉 贾谊 《惜誓》:“方世俗之幽昏兮,眩白黑之美恶。” 明 李贽 《与焦弱侯书》:“世俗俚语亦有可取之处:处贫贱易,处富贵难;安劳苦易,安閒散难;忍痛易,忍痒难。” 王西彦 《古屋》第四部七:“一切世俗的享乐,一切所谓荣华富贵,我全看破了。”
(3).指俗人,普通人。《庄子·天下》:“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南君书·更法》:“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宋 苏舜钦 《和彦猷晚宴明月楼》之一:“凭栏挥手问世俗,何人得到蟾蜍宫?”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世俗以势利为是非,皆此类也。”
(4).流俗;庸俗。 唐 韩愈 《王公墓志铭》:“公所为文章,无世俗气。” 叶圣陶 《倪焕之》一:“ 树柏 说到末了一句时, 焕之 觉得他突然是中年人了,老练,精明,世俗,完全在眉宇之间刻画出来。”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世俗汉语 快速查询。
“世俗”是一个多义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不同层面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社会风俗与凡俗观念
指当时社会的普遍习俗或流俗观念,如“世俗之见”。例如《庄子》提到“以与世俗处”,强调与普通社会观念共处。
非宗教属性
与宗教相对,指尘世或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如“世俗的享乐”“非宗教的日常事务”。
文化视角
哲学与文学中的批判
道家经典《文子》《庄子》等将“世俗”与“圣人”对立,批评其拘泥于表面习俗。例如《庄子·天地》提到“游世俗之间”,暗含对凡俗的疏离感。
在宗教文本(如圣经)中,“世俗”常指与信仰对立的欲望或行为,需“除去世俗情欲”。潮汕方言则用“世俗人”指代普通大众。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引用或例句,可查阅《庄子》《文子》等典籍,或参考权威词典来源。
世俗(shì sú)一词常用来形容与宗教、信仰无关的世界,与宗教教义相反。它指的是以世界上的日常事务、人情世故、社会规范等为主要依据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说文解字》中,世俗的构字部首是一,并且通过九笔来书写。
世俗一词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儒家学说的思想体系,指的是离开宗教教义,注重于世俗人事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世俗一词常被用来描述不受宗教影响,追求功利、物质利益以及世俗化价值观的社会现象。
世俗的繁体字为「世俗」。
在古代,世俗的写法为「世樹」,原意为树木丛生的世界,后来经过演变变成了如今的写法。
1. 他完全背离了世俗道德观念,追求个人的私利。
2. 虽然他出身于世俗家庭,但他追求精神上的提升。
世俗化、世俗主义、世俗观、世俗思维、世俗人生
庸俗、俗世、尘世、尘俗
宗教、信仰、神圣、超脱
悲鸣杯盘狼籍成仁穿通村聚大圭大桥罚恶赋声斧砧扞戍高弟孤独者咳咳巴巴汉圣寒暍寒玉红五月家门集降压剪口接力赛跑齑粉荆高敬老爱幼金印紫绶驹窗电逝巨帙康涂康乂矿产烂柯人离判鸾隼不接翼蹗蹗碌碌庸庸满口之乎者也猛孤仃的冥昏密文谋宪拿贼拿赃内阋齐奋轻蚁勤王扫榻傻儿凹山甫思归条柯亭卒通僊土室温明雾解乌金纸仙蝶宵类写法